“你在干嘛呢?”
“影片杀青了,我这不是赶紧和大家道别吗?”
“是啊,别人的影片全部的杀青了,你明天晚上还有一部分的补充镜头没有拍摄完毕呢,你着什么急?”
“什么补充镜头?”
“你在电影中与非洲丛林中的猴子的互动啊,这可是电影中不可多得的搞笑镜头之一,你忘记了?”
“这部分的镜头难道不算在后期特效之内的吗?”
“不是啊,晚上活过来的猴子角色,我们道具组的成员找到了与蜡像一模一样的猴子了。所以,要补拍一下你与猴子之间的互动镜头。”
“别担心,这是马戏团特意调教过的猴子,十分的机灵听话,如果不出意外,半刻种的功夫就能拍摄完毕。”
如果不出意外,这个词语用的十分的美妙。
还以为这部电影不需要和动物之间进行配合,没想到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
第二天夜晚,在博物馆的场景地准时报到的秦观,就看到了他真正的杀青戏所需要配合的演员,一个马戏团的明星成员,猴儿。
僧帽猴,这个生活在雨林中的智商颇高的灵长类动物,一直给人的印象都是与人友善的聪明的动物。
当然了,不聪明马戏团的驯养员也不会选择这种猴子作为驯养的对象。
但是对于秦观来说,智商太高反倒是一种原罪。
因为它的喜好会直接的通过表情与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又因为猴子的类人性,能够让周边的人也能很清楚的感受到它最为明确的心情。
这不?在摄影机的镜头前,认为秦观已经准备好了的导演就启动了机器,却在镜头内看到了以下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