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幕式之前,公认的金狮奖热门影片是《沉默之像》,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印尼苏哈托时期屠杀共产党人的“9·30”事件。
影片完全站在了刽子手的视角,这些当年杀人如麻的凶手,现在依然掌权,对自己的恶行不但没有悔改,反而肆无忌惮地在镜头前表演当年各种杀人手法,甚至在传授如何杀人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砍下生殖器呈现出来什么样的结果,他们夸夸奇谈,没有任何顾忌。
如果说《沉默之像》的地狱来自描述和想象,那另一部热门影片《女性瘾者》更是奇葩,导演拉斯·冯·提尔口味更重,就说夏洛特·甘斯布为自己堕胎的一场戏,特写配合事无巨细的手术流程,赶走了很多心脏脆弱的观众,坚持留下的观众也承认看完之后反感出内伤。
哪怕在西方社会,拉斯·冯·提尔的举动无疑也充满了挑衅。
这样的影片就能代表电影艺术?拉斯·冯·提尔这样的欧洲导演就真的是在为实现电影艺术而努力?
恐怕任何有头脑的人都会得出否定的答案。
如同好莱坞主流商业影业的视觉特效一样,他们不过也是在制造吸引观众的卖点而已。
只是这些人没有足够的投资和电影背后的技术支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打造那些耗时耗力的场景,只能依靠相对廉价的裸体、3、色情以及其他大尺度的卖肉戏份,来吸引观众实现盈利。
如果有人说这些大尺度的欧洲电影代表电影艺术,恐怕很多人会吐他一脸。
不管怎么说,好莱坞电影攻略全球电影市场乃是不争的事实。
与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相比,欧洲电影的生存空间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有数据统计显示,意大利电影在本土市场的份额仅占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而这在整个欧洲已经是最高的本土份额了,越来越多的欧洲导演以及演员都在跟随好莱坞的脚步,追求电影票房这种更加实际的回报。
众所周知,好莱坞的全球化使得美国电影打破文化隔阂、获取更高的票房,电影本身变得更为通俗易懂,好莱坞电影横行全世界,对全球电影观众的审美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曾经和美国电影实力相当的法国、意大利电影在全球影响力直线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电影节的衰弱也无法避免。
这一届威尼斯电影节就此落下帷幕,但金狮奖最后落在《聚焦》和墨菲的头上,在北美与欧洲媒体的口中,反应截然不同。
北美的主流媒体普遍认为墨菲和《聚焦》拿到金狮奖是众望所归。
而欧洲的很多媒体,纷纷以“冷门”和“爆冷”之类的词汇来形容威尼斯电影节最重要的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