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页

谁都知道,单一的意识形态会对世界的认知带来障碍,极其容易变得痴迷和疯狂……

实际上来说,意识形态的单一化在如今这个时代受到了广泛的怀疑和批判,人们普遍认为,这种乌托邦化的社会设计论是导致极权主义的必由之路。

想到这里,墨菲脑海里闪过一个概念,赶紧写了下来:扫荡一切,不留下一块没有翻动过的石头,他们渴望建立的不仅仅是比我们更好一点的社会,而是一个完全消除了所有丑恶的世界!

这作为反派的理念怎么样?

在单一意识形态控制下的社会中,统治阶级权力必然会被无限放大,这种放大将会导致力量的单一化。

于是,竞争性的丧失带来了政治道德基础的虚无。

而此时,对某个地区或者城市统治的合法性只能依靠自我指涉,而与人类真实的道德情感无关,因此,为了维持其虚假的合法性,统治阶级会制造美丽的幻景来鼓吹未来盛世,而人的所有行动都会被严格设计,以达到维持其统治的目的。

墨菲记得很清楚,奥威尔的《1984》就为观众展示了一副这样的可怖场景,居于其间的人产生了恐怖的人格断裂。

那部影片展现的主题,也可以将其中适当的一部分融合到反派的理念当中。

他又在笔记本上写道:以自我意识为自由,作为明显是犯罪,却自我意识为正义,就如在毫无人性杀戮时,以正义自诩一样。

“政治需要以道德为基础,因此,即使是混乱如影片中纽约的社会,也不能以这种丧失道德基础的政治来重建。”

墨菲很清楚,既然是虚构的纽约,那就让这座都市彻底混乱下去吧。

混乱的纽约,正反派角色的决斗场,就像一副纽约黑帮火拼的场景,想要实现这些,墨菲又在影片的主题上写下了两个单词——黑暗、写实!

随后的两天里,墨菲除了去医院看望了下詹姆斯·弗兰科和莉莉·柯林斯,哪里也没有去,完全躲在家中,完善新项目的人设和剧本。

他思考的越来越多,主角的设定也越发的清晰。

最终在代表主角设定的一页上,写下了这么一段:以逻辑为表,情感为里,在铺陈的悬念、庞杂的叙事、缜密的逻辑背后,打造一个近乎偏执狂的角色,角色为了自己内心最隐秘的动机疲惫而倔强的找寻着自己,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保险柜”里面那一个隐秘的心结做着疯狂却不失逻辑的抗争,他的偏执、痛苦和负罪感驱使着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