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时,墨菲也让菲力·拉舍尔使用的基本都是过肩镜头,前一个镜头提示主角乔丹·贝尔福特的存在,而下一个镜头,可以转到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的过肩镜头作为反应镜头,也可以让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的景别更小一点。
这样通过使用至少两部摄影机来拍摄同一场表演,墨菲后期剪辑时,可以自由的选择剪辑点,也让片子的观感更好。
正反打镜头也不是多高明的拍摄技巧,却被无数影片证明是对话时最行之有效的保持节奏的方式,像墨菲拍摄的这场小罗伯特·唐尼和克里斯托弗·瓦尔兹之间的对话非常密集的戏份,会严重拖慢电影的节奏,而正反打镜头的快速切换,能将其拯救出来。
这种拍摄手法历史悠久,在电影制作的头15年左右,还没有被当做一种风格策略来应用;那个时期流行的是所谓的人物场景造型风格,用一个单镜头来表现整个场景。
而到了到20世纪10年代后期,它已在美国的长片中司空见惯,此后不久,正反打剪接为整个世界所采用。
这样的镜头剪辑后会给观众一种影片的连续感,就好像是跟着真实的时间线发生的一样。
用小罗伯特·唐尼的话来说,《华尔街之狼》是个很疯的电影,他饰演的乔丹·贝尔福特和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出演的马克·汉纳之间的会面,可以说是开场戏的重中之重,墨菲特意将角色放在镜头的两边,以保持对话的流畅。
接下来的拍摄,小罗伯特·唐尼和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的表现都很出色,但墨菲对得到的镜头仍然不满意。
所以,墨菲在拍摄时做了一些改变,拍摄的最初阶段,给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的镜头非常广,交代周围的环境,然后等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的第一段台词结束,镜头向前倾斜,变为近景镜头。
这种方法能够保持背景的动作,同时让观看者和乔丹·贝尔福特一样保持在与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相同的距离,以保持镜头中这场对话的私密性。
拍摄总是这样,不可能任何事都按照事先的计划走,计划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墨菲每次拍摄总能遇到一些超出计划的情况,这就需要他和整个团队及时应变,以最少的代价来达到最终的目的。
有些时候,为了达到拍摄目标,可能会在时间和金钱方面,有超过预期的消耗。
不过,这些年的执导下来,墨菲在积累丰富经验的同时,也竖立了极高的声望和威望,而且在资金消耗方面的名声一直很好,也是第三方担保公司非常愿意合作的导演。
如今的好莱坞,谁都知道,与墨菲·斯坦顿合作是件非常靠谱的事情,在好莱坞各大公司的内部名单中,墨菲也处于绿色阶层的顶端。
这种绿色阶层,是好莱坞制作公司内部的划分,主要依据是一个导演最近五年内的两到三部影片所取得的票房成绩,只要那种接连两部影片能带来高额商业利润的导演,才会被他们划分到绿色阶层当中。
像墨菲这种有一部影片能够全球票房过十亿美元,其他影片的票房基本都能实现成本五倍的导演,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