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页

曾经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无论粉丝怎么辩解,都无法忽视故事没讲好的缺陷。

但凡编出来的故事,破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破绽难免会令观众产生负面的观影感受,选择恰当的剪辑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掩盖这些破绽。但是说到底,还是牵扯到讲故事的技巧问题。

可是到了《正义黎明》里,观众们还没有想明白蝙蝠侠为什么这么痛恨超人,他们就打起来了;还没想明白他们为什么打起来,他们就住手了;还没想明白他们为什么住手,新一轮的战斗又开始了……

没有尖锐冲突的价值观的冲撞,仅仅是因为一个误会,美漫历史上最强大的英雄和最智慧的英雄就开始了撕逼,鲁莽的蝙蝠侠精心策划了一场对决,鲁莽的超人放弃了解释选择刚正面,一场万众期待的世纪大战鲁莽呃开始又仓促的结束,除了得知超人没那么能打、蝙蝠侠智商欠费以外,漫画粉丝之外的观众一无所获。

实际上,观众对超级英雄电影的期待往往是很纯粹的。

第381章 反面教训

人们对超级英雄电影的期待其实很纯粹。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绚丽精彩的动作场面,这些就是观众掏钱买票的原因。如果加上一个基本能混过去的逻辑,和从头炸到尾的场面,大家就看得过瘾——比如曾经的《复仇者联盟》。如果在场面精彩,节奏抓人的同时能加上一点哲学思考,就得到了一部神作,比如曾经的《黑暗骑士》。

墨菲考虑的非常清楚,必须要避免像曾经的那部《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那样,用《复仇者联盟》一样粗暴的叙事来讨论《黑暗骑士》一样深刻的命题,对于希望看到《黑暗骑士》的观众,《正义黎明》在思想深度上不能满足他们;希望看到《复仇者联盟》的观众,《正义黎明》前一个多小时的文戏又显得太过冗长。

还有,既然这部影片是引出整个正义联盟宇宙的开篇之作,不可避免的会牵扯到其他超级英雄,尤其是同为正义三巨头的蝙蝠侠和神奇女侠身上,用什么样的方式适当的引出这两位也是要慎重考虑的。

同样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使用的大量的隐晦的在情节中添加彩蛋的方式,也是典型的反面教训。

大段的没头没尾的炫酷镜头和台词“随机”分配在了那部电影始终,dc漫画粉会在电影开始时因为卢克斯·莱瑟知道超人的身份而兴奋的直吹口哨,普通观众则是一脸懵逼;布鲁斯·韦恩梦到的种种场景,dc漫画粉会尖叫着给你指出来这是《闪点》、《不义联盟》、《黑暗骑士归来》的伏笔,地上那个大大的“Ω”是超级反派达克赛德,普通观众则是一脸懵逼;看到正义联盟创始人在视频里集体亮相,dc粉会热泪盈眶“没有火星猎人但是有钢骨,绿灯去哪了?”,普通观众则是一脸懵逼;电影最后dc粉因为莱克斯·卢瑟的“丧钟警告”而对《正义联盟:战争》满怀期待,普通观众大概已经一脸懵逼的从放映厅里落荒而逃。

只有具备了粉丝们如数家珍的“常识”,将平行宇宙、穿越时空当成理解美漫世界的基础,才有可能跟上这部电影诡异的叙事节奏,这些被精心设计的桥段成了导演和其他dc漫画粉丝之间心照不宣的小秘密,他们兴奋的在一起窃窃私语,一起畅想dc宇宙中继续出现的无限可能,而观众们一脸懵逼的表情则成了他们炫耀知识储备和信仰的绝佳背景。

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彩蛋不仅不会让不明背景的人民群众买账,还极大增加了他们的观影障碍,而当电影的故事是如此单薄、节奏又是如此沉闷,对普通观众而言,这两个多小时不啻于一种折磨。

对dc漫画知之甚少的普通观众几乎一致认为这是部烂片,而这种否定在个别脑残dc粉的炫耀下最终发酵成“鄙夷”——“只听说过观众挑电影,没听说过电影挑观众的。”

一部商业类型片居然对观众如此苛刻,确实是让人无法接受的,有不少铁粉表示“哪怕看蝙蝠侠在大荧屏上拉两小时的翔”也愿意花钱买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