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历史重演【6000、求订阅】

等下刷新不重复扣费哈~~~

这钱真的不要太好挣了。

话说,读书人,这么有钱的吗?

记忆中,读书人都是很清贫的。

云山书院的读书人,怎么可以这么有钱呢?

这个问题,宁辰暂时想不明白。

宁辰只是后悔,自己当时应该说三万两的。

跑趟给宁辰拿来了纸笔,让宁辰留下上联。

宁辰的毛笔字,还是不错的。

毕竟是曾经,在过年期间,被当成保留表演节目,给各种长辈表演过的。

什么颜体、柳体、王羲之的行书,宁辰都模仿过。

所以宁辰的字,是真的不错。

不说自成一派,但是至少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此刻跑趟的和老板,就皆是眼前一亮。

只见宁辰在纸上,以柳体写下了:

烟锁池塘柳,这五个字。

“兄台的字体,从未见过。字体匀衡瘦硬,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唯独差的是,缺了一点点的韵,好似在照本宣科的模仿。”

“但这字体,我却从未见过,所以又应当不是模仿。”

宁辰看了一眼这个李子秋,发现这货还真的有点真才实学。

不过对于一个穿越者,承认抄袭,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眼光倒是不错。我这字的确尚未大成,目前还在养韵的阶段。”宁辰毫不客气的把柳体变成了自己的创造。

穿越者吗,该不要脸时,当不要脸。

李子秋听了宁辰的话,倒是不疑有它:“兄台这字如果大成的话,单凭这字就可以轻松入养字之境。”

“就算是养文之境,都不再话下。”

“兄台这字体,还颇为适合用来刻写碑文。绝对当流传千古。”

……

李子秋滔滔不绝的说了半天,看宁辰只是微笑着看自己。

顿时有些尴尬:“兄台这样看着我,是何意啊?”

宁辰道:“你是给现银,还是给银票。”

就这样被揭穿了,连一点点防备都没有。

这让李子秋的脸,不由得红透了。

李子秋尴尬的咳嗽了两声:“兄台这上联,的确是绝对。五个字不仅仅描绘出了诗词意境,更是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其中。兄台大才,子秋不如。”

看着躬身到底的李子秋,宁辰非常直接的道:“拿钱。”

李子秋再次躬身:“兄台之才气,子秋佩服万分。”

宁辰点点头:“给钱。”

李子秋再次长身要拜,宁辰直接拦了下来:“没钱?”

李子秋咳嗽了两声:“没那么多。”

“有多少?”

李子秋伸了两根手指。

“两千两就两千两吧,我就当吃个亏。”

李子秋连忙摇头:“没有那么多。”

“两百两?”

一咬牙,宁辰道:“两百两也成,就当我亲情奉献了。”

李子秋还是摇头:“也没那么多。”

“二十两!”

宁辰怎么都没想到,这李子秋就有二十两,就敢跟他打三千两的赌。

这是谁给他的勇气呢?

梁静茹,都没有这样的勇气吧。

而且这样间接回答了宁辰之前的一个疑惑。

那就是李子秋怎么可能这么有钱?

答案是,没钱。

“梁静茹是那位才女?”李子秋问道。

“这个不重要。”宁辰没搭理李子秋。

顿了一下,宁辰对李子秋说道:“行,你还算心里有点谱。至少手里还有二十两。”

李子秋听到这话,更加愧疚了:“其实那二十两也不在,子秋的身上。在下已将其交给了菜贩和酒贩,已经由他去为子秋采购食材和购买酒水去了。”

说完李子秋连忙说道:“如果兄台想要的话,子秋现在就让人去追回。”

宁辰都被李子秋给气笑了:“咋地你觉得你很仗义呗,你跟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手上连一两银子都没有,说起三千两咋能这么理直气壮呢。”

李子秋坦诚说道:“在子秋看来,无论是三百两,还是三千两都是子秋拿不出来的数字。倒不如大方一些。”

听了这话,宁辰还能说啥。

就只有绝绝子三个字,送给李子秋。

自己一毛都没有,在这儿跟自己玩大方起来了。

“兄台绝绝子是什么意思?”李子秋非常好学的向宁辰询问道。

“你不用知道,咱们来讨论一下,这三千两,你打算怎么给吧。”宁辰现在可没工夫好为人师,宁辰就关心自己的三千两。

如果这李子秋前面不说三千两的话,宁辰还觉得没那么难受。

现在李子秋说了,结果却拿不出来,宁辰就真的很难受了。

“子秋可以给兄台,写下借据,等来日子秋有钱了,再还给兄台。”李子秋说道。

“来日是几日?”宁辰对李子秋问道。

“只要子秋不死,终有还清的一天。”李子秋笃定的说道。

你不死,但是我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

到时候人死账消,宁辰才不会便宜李子秋呢。

“我看你一时三刻,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我给你出个招吧。”

“请兄台赐教。”李子秋谦虚的请教。

宁辰对李子秋说道:“等下你就在外面挂个招牌,把我刚刚点的那些菜,推出一个二十两的套餐。

然后说明一下,任何人对出这个下联,赠送白银一千两。对不出的,只需要花费二十两,购买这二十两套餐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的话,只需要一百五十个人,你就能凑够这三千两了。”

李子秋听了宁辰的话,当即表示反对道:“这是学问的事情,怎能让那些黄白之物给玷污了。何况兄台点的那几个菜加上酒水,也就半两银子就够了。”

宁辰真的是被这李子秋给气笑了:“你特么还知道,这就价值半两银子。那你要三百两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

“子秋想着,要一百两是高价,要三百两也是高价。就不如要的高一点,反正都不会有人出的。”李子秋用自己柴恩逻辑,给出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