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页

而且持两种观点的人都有。

但是有了顾莫杰之前烘焙那个例子的惨败经验,似乎应该回答“用戈矛武士转职做剑客”更加政治正确?更加显得自己商业逻辑敏锐?

幸好,顾莫杰并不是要为难大家,或者看大家答错的笑话。他仅仅停了十几秒钟让大家思考,立刻就自己报答案了。

“大家不必纠结,我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剑客,当然应该是先从铜匠转职过来的——因为剑是铜匠打造的、‘定义’的,只有铜匠最熟悉剑的物理特性,这时候由铜匠先示范性地使用一段时间,才能更好地告诉世人剑该怎么用,也便于铜匠发现锻造中的明显缺陷,改良剑这种武器。

如果世界上第一把剑就直接交给一个用戈的武士,下场只有一个——武士拿到剑就像用戈一样猛力挥砍,然后一剑下去就断了。

但是,一旦剑从铜匠铺子里的试验品,变成可以量产对外销售的兵器,这时候剑客还应该从铜匠当中转职么?当然不是了!这时候应该从戈矛武士当中找人来当剑客。因为武士才有更强壮的体魄,更成体系的技击招数。

这样的例子,历史上还有很多。

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结束之前,那时候美国的好莱坞还没有崛起,好莱坞式的商业电影还处在萌芽状态,电影技术也不成熟,默片、有声片的争夺都没有完成。

那时候的好莱坞电影,采用的是什么模式?‘制片人负责制’。因为制片人什么都懂一点,摄影,录音,灯光,道具,都懂一点。他更知道某些东西技术上能不能实现,从而会对电影的表现内容作出取舍,确保电影首先能够拍完,成功上院线。

但是电影技术成熟之后呢?

1935年,伟大的杰斯·拉斯基创立了派拉蒙影业,他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从派拉蒙开始,把整个好莱坞成功转型到了‘导演负责制’轨道上。拉斯基先生认为导演才该是一部片子要拍成啥样的最终拍板人。

为什么制片人责任制会变成导演责任制?因为电影技术相对发达了,导演任性一下,艺术要求高一点,也不至于因为‘这事儿技术上没法实现’而导致电影烂尾。

导演比制片人更倾向于电影要表达的艺术内涵和神髓。所以当技术不再是制约电影能不能拍出来的主要瓶颈之后,艺术的担纲者成了电影责任的一把手。

这是一个新兴行业向成熟行业转化的过程,是一个技术第一性行业向艺术第一性行业转化的过程。

互联网世界发展的前十几年,一切在摸索,大家很原始,让搞技术的担任一把手,可以让公司走得快——微软这种程序员出身的人当ceo的公司,在此前一直盘踞世界第一软件巨头,就是那个时代的证明。

但是,十几年过去了,我们都走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了,看到人工智能的越来越多应用了。如今的互联网技术在和日常千万行业交融的时候,还应该以技术为主导么?我觉得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