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年前就将大部分必须的材料采购齐全,仅仅收购的大豆就高达二万多石,还有上千石食盐,以及少数的麦、曲、酒、豆、茱萸。
山内的男子披甲扛枪,推车裹粮,上前线去了。可是町内的武家妇女用不上出征,又没有田地耕种。此前官办的手工作坊招募了一部分,但是还是有数百上千的武家妇女只能在家带孩子。
这回助左卫门连钱都省了,用他一同从西国拉来的便宜杂粮雇人。每天精麦五合的价格开出来,比直接出钱还好招呼人。如果谁把自家铁锅带来用的,视情况再加精麦几合。
弄的手边没活干的很多町人男女都前来应募,五合脱了壳的麦子,一个壮年男子一天都能吃个饱了,何况一个妇女。
反正是干活,给助左卫门干活,还能给家里的孩子一道挣一份口粮。
呼啦啦来了小一千号人。大家一听是做味增,直呼简单,还以为要干嘛呢。原来不过是淘洗刷豆子,抬缸搬桶,晒曲磨细盐。
哪个女人没干过?封建社会大环境下,家庭妇女不会做饭,不会缝缝补补要被人嘲笑的。如今不过是做味增,对他们来说轻车熟路。
先是下大锅,没得高压锅这种先进玩意儿。如今所采用的办法就是大锅硬煮,用干净的山泉水,和大豆一刻不停的煮四个小时以上。同时还必须在煮的过程中不停搅动大豆,直到把大豆煮烂为止。
煮烂的大豆放到木质模具里,用石块和人力加压,制作成豆饼,同时去除掉多余的水分。为了保证不发霉,还要把豆饼挂起来暴晒两天。
整条连川边上百人都是拿着稻草刷刷洗洗的妇女,豆饼一定要用流动的水反复刷洗,才能洗去上面的豆腥味,然后才能去做味增。
山内的大牲口都被山内义治征发去供应二万多人大军的后勤了,如今没有大牲口来拉磨了。
反正人力不值钱,助左卫门就安排人用手推磨,用木槌砸,粗盐磨细粒,细粒磨精粉。只有手插进食盐当中,食盐不粘手的细粉精盐才是最上等,最好的盐巴。
旧时代的这些商人还算有商业品德,别看他们压迫廉价劳动力,可是弄的产品,到确实称得上真材实料,怕坏了自己的口碑。
等海津城的护城河挖的差不多的时候,山内这边的味增也基本都做的差不多,一桶三十升,存储在阴凉的仓库中,等待它自己慢慢发生变化,变成行销东国的信州味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