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如今良太妃仍然健在,胤禩也不愿远游,只麻痹自己道就当作是当真做个闲散王爷,匀出精神好好陪陪额娘也好。
而皇帝在这段日子里也一点高兴不起来。
胤禟被他顶住压力法外施恩了,可是胤禩却连入宫谢恩也懒得来。他抽空去了廉亲王府邸表功,又被胤禩几句话挡了回来。
就在他一筹莫展时,西北终于传来捷报。年羹尧活捉了罗卜藏丹津,终于不必再为筹措二十几万大军的粮饷而命满朝大臣全部勒紧裤腰带了。
这也是他登基以来头一件可圈可点的大事儿,一万双眼睛都看着呢。他必须重重地奖赏年羹尧,重重地,要让天底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我大清是天命所归!
于是借着怡亲王病重,皇帝三顾茅庐,终于借着这件事儿把廉亲王请出山来。
只是他所期望的亲密无间、有商有量却没有发生。
胤禩虽然被逼着接了‘迎接年大将军得胜而归’的差事,但他已经把自己的情绪深深藏在那张平静的面孔之后。
皇帝说年羹尧是朕的恩人,廉亲王就会说年大将军更是大清的恩人。
皇帝说要百官相迎,廉亲王附议。
皇帝又说,所以宗室王爷也须到场,除非是病得要死了的,廉亲王也没有意见。
皇帝咬牙,说要出迎十里,以示皇恩浩荡,廉亲王再次点头。
皇帝最后孤注一掷说,不仅要郊迎,最好还要百官跪迎才显得庄重,能让大家觉得我大清绝不亏待功臣。
廉亲王一副为皇上分忧的恭敬神情,回道:“皇上如此看重功臣,臣弟当竭心尽力让年大将军宾至如归如沐天恩。”
皇帝的所有话,廉亲王都附议。
于是胤禛败退三十里,一连好几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好披了衣裳爬起来继续批折子,将满腹的怨气发泄在各个州县的官员身上。
往往等他熬红了双眼到天明时,手捧着朱砂丹药的时候,才能暂时忘记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