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就是说,县官连夜筛查了所有考生的字迹和答卷情况。

内容自然没时间细看,要不然筛下来的也不止这些人了。

黎锦看到这些人大多年纪还小,恐怕就是宋先生所说的‘提前体验一下氛围’。

第二场为招覆,亦名初覆。与第一场内容无太多差别,但把诗作改成了默写《圣谕广训》约百字。

最严苛的要求是默写过程中不得误写添改。

答卷就那么点,不可能给新的,所以一不小心手误,那就等于与第三场考试无缘。

就连淡定如黎锦,都先抄了一遍在素纸上,然后再仔细的誊抄下来。

因为这时间一耽误,黎锦写完的时候恰好到了收卷时间。他跟着所有人一起交卷出门。

这时候,好几个人脸色苍白,嘴里呢喃,“完了,我默写的时候写错了一行……”

其中一个人年岁已大,黑发中夹杂着银白,居然直接哭了起来。

第三场考试入场时,黎锦果然在没叫到名字的那群人中看到了这位老人。

黎锦本来还在心里感慨这些人也不容易,但当他看到考题的时候,内心只剩下一股无语言表的无奈。

因为第三场前三题还算正常,无非就是经文一篇,律赋一篇,试帖诗一首。

但最后的默写内容却是——默写前场《圣谕广训》的第七句和第十一句。

依然不能错字不能修改。

于是第四场考试前,又筛下去数十人。

考完第四场,县官派人收了答卷后,宣布明日还有第五场,主考算学。

这在黎锦的预测范围之内,但明显大多数人一脸的茫然。

怎么还有算学?虽说这是必学知识,但已经好几年没出现在试题中了啊!

县官显然不是来跟大家商量的,他冷淡的宣布完,就让人安排散场了。

第67章

因着第四场考试时候已经只剩下三百多人,这时候碰到熟人的几率也大了一点。

黎锦和陈西然刚出去,就跟黄一龄几人撞面了。

黄一龄见到他们俩,立即上来打招呼:“多亏了阿锦和陈兄帮助,我等才没有错过知府大人的书。”

“客气。”

黄一龄又问了几人住在哪个客栈,听闻他们住在两百米开外的客栈,一脸遗憾地说:“我们同窗三人到的比较早,就住在县衙斜对面那间客栈,此前还想找你们一起温习功课,后来发现考生太多了,根本没法找人。”

陈西然说:“是啊,宋先生说他们那时候参加县试的最多也就一百来人。”

许子帆之前参加过一次县试,对此有所研究。

“人多也有人多的好处。据我所知,通过县试的名额大概就是参加考试人数的十分之一,我们这一年应该会有五十人通过。”

这还得感谢那些前来‘体验考室氛围’的年轻人,要不然这个通过人数还得再降。

天色已晚,几人也不好多聊,只能约定明日考完最后一场,大家一起去青楼喝酒。

但黎锦对此并没有表示赞同。

即使他性格随和,跟同窗能很快打成一片,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