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风逸手艺很好,先用竹片做两个一米长三十厘米宽的框架,再削许多三十厘米长的细竹条。

框架上隔一点距离便打个小洞,将细竹条一个个插进去,用青虫液来固定,相当于用胶水粘起来。

这一步就花费了两个人半上午的时间,放下手里的活两个人先去填饱肚子。

吃完饭继续组装,有了分经线的开口机构,还要有打纬机构。

这个东西也跟开口机构一样,需要穿过经线,但是这个必须做的厚重一点。

这样打纬线的时候打的紧,可以把布料织的紧实没那么稀疏。

这个框架不能再用竹片了,风逸在洛阳的指导下用木头做了个框架,照旧也是用细木条一根根装好。

把打纬机构用结实的藤绳吊在织布机中间的横梁上,可以前后拉推。

分线的开口机构有两个框架,用一根绳绑着两个框架搭在横梁上,正好一前一后的吊在半空中。

这两个框架的下端还要用绳子连接两个脚踏,这样就可以用脚来控制他们一上一下。

做到这一步,织布机就已经完成了,现在就差一个梭子。

洛阳做了个十分简易的梭子,就一块三十厘米长的竹片,两端挖五厘米长的凹陷处,用来缠纬线。

大功告成,洛阳把简易梭子放在织布机上,围着这架织布机走了一圈。

这东西一点也不小,织布机大约两米多长,一米多宽。

样子看着倒是跟自己印象中的很像,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用。

“风逸,你帮我装线,我们试试。”洛阳也不是很确定,因为他没用过,只是按照记忆里把祖奶奶房间的织布机复制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