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王亲自披挂上阵,给西海国将士打了一剂强心针。司徒卓都觉得西海国军的战斗力又陡然提高了不少,凝聚力、执行力都在攀升。
当然,司徒卓领兵以来,就没吃过败仗,一直跟着司徒卓的朝廷军在信念上也一点不输。
这样一场双方都打了鸡血的冷兵器战争,自然是打得昏天地暗,血流漂杵。
期间,卫参将还问过司徒卓,怎么确定西海国军带兵的就是西海王而不是替身。司徒卓回答说看对方的士气。
只简单一句话,便令卫参将心悦诚服,同时,暗暗心惊:如果不是司徒卓亲自带兵冲杀,朝廷军能有这样的士气吗?西海沿子原有的守军连吃败仗,又被围困许久,如果没有王爷身先士卒,士气肯定是不高的。
那么从京营带来的将士呢?万里迢迢赶来,人困马乏,如果王爷只是躲在后面指挥,人家凤子龙孙自然没人说得着什么,但是将士们还会这么拼命吗?
所以司徒卓亲自上阵,到底是年轻气盛、立功心切还是别的呢?
卫参将突然觉得这位年轻王爷高深起来。
真正能打胜仗的人一定会把每个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的就算在内,司徒卓和西海王都深谙此道,也都把自己一方的士气、信心、凝聚力都算在内。因此,司徒卓和西海王在战场上终于相见了。
是面对面的意思,而不仅限于各自坐在中军帐运筹帷幄。
西海王看到人群中的司徒卓,只见此人面如冠玉,身姿矫健,比起自己那些儿子,汉人小王爷显得文气一些,也没那么强壮。但是西海王却发自内心的觉得此人一点不弱。
司徒卓自然也看到了西海王,一个蓄着大胡子的西域人,高眉深目,虽然不再年轻了,依旧威风凛凛。
两人一个照面,各自揣度对方的战术,评估对方的实力,手上却丝毫不停,全力拼杀。
两国交战已经数月,无需再阵前客套。
因西海王身先士卒,而且西海王在西海国内是如同战神般的存在,那些人困马乏的西海国将士凭空增添了不少战斗力,竟仿若生力军。
卫参将就护卫在司徒卓近侧,见了西海国军这个战斗力,才知道西海王的赫赫威名都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原来,并非做了国王,就可以高枕无忧,把危险的事情交给别人。
司徒卓冲杀正酣,突然一股强烈的危险感袭来。凭着在非洲维和练就的敏锐直觉,司徒卓徒弟放弃递到一个西海国士兵咽喉处的剑刃。只差一点点,这一剑就可以刺穿那个悍勇士兵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