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页

因为积极响应此事的这几人的特殊身份,这简单的清积欠的动作,早就被人解读出十七八种政治动机。

林如海是户部尚书,是太子妻弟;贾敬是兵部侍郎,是太子伴读;贾赦虽然没领什么实缺,但是他是贾代善的嫡长子,贾代善是谁呢?是太宗皇帝的亲信。这意味着,太宗的亲信和太子的亲信都集齐了。

王公贵族也好,高官重臣也罢,若要长久富贵,最重要的是什么?看风向啊。

贾敬和贾赦把银子拉到户部入库销账之后,满京城猜测的是:皇上趁这次提拔林如海,这一系列的动作,是进一步将权利过渡给东宫吧?不然起头弄这事的怎么偏偏就是这三家呢?

而且高官厚禄的人家都是聪明人,聪明人有个特点就是容易想得多,一想到这茬,众人就觉得太宗皇帝果然深谋远虑,只怕三年前那场病都是装的,故意引蛇出洞。不然怎么一场重病,没多久就大安了不说,太子登基的道路也扫清了不少呢?

如果太宗皇帝自己知道臣子是这么想的,只会冷笑一声。但是众臣就是这么想也不敢到太宗跟前儿求证啊。所以这种猜测就越传越真了。

当然,有和林如海、贾敬交好的官员,私下打探过太宗皇帝到底什么意思,林如海和贾敬都没给准话,就意味深长的一笑。

这一笑你让打探的人怎么理解?就传言是真的呗,假的也成真的了,还能怎么理解?所以,这话传到后来,就成了户部林尚书和兵部贾侍郎都这么说的。

引导舆论,就那么容易,林如海和贾敬并没有放出什么风声,自然有人替他们越传越真。政治场上,也是需要带节奏的。

本来,清积欠是个老大难问题。除了有些人家已经还不上外,还因当年在户部签字画押那些人都不在人世了,户部尚书也换了好几茬了。但是这节奏叫林如海、贾敬等人一带,又加上前不久甄应嘉都落罪了,二皇子都免差事了,谁还敢跟皇上和储君的双重意思背道而驰啊?

于是,很多人家都老老实实的筹银子了。宁荣二府还银之后,紧接着便是南安王府。南安郡王现在还领着兵,实权在握,是最不敢为了一点银子违背朝廷的意思的;不然丢了差事得不偿失。再说,因为一直有实权,南安王府底子厚些,当年虽然欠得不少,也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所以这银子南安王府还得还算爽快。

宁荣二府先行,南安王府紧随其后,其他四王八公自然也都跟上了。别的欠了户部银子的人家,也都陆陆续续开始还银,王子腾见状,自然也要清点了银子消王家的旧账。

说真的,家底丰厚如南安王府,还这笔银子也是肉疼的。不过是看这风向,银子必然要还了,不如早些还了,在太宗皇帝处留个好印象,南安王府才那样积极。

要说这笔银子哪家花得没那么肉疼,首推王子腾。光是从贾王氏那里弄的二万两黄金就折二十万两。你宁荣二府要搞事情,我就偏用你荣国府的银子还欠银。

所以,不怎么心疼的王子腾也拉着从王氏庄子上弄来的黄金去户部销账了。

林尚书听说此事,还忙里偷闲的去库房看了一眼。见王家拉来还欠银的果然是黄橙橙的金砖,林如海不着痕迹的朝宁荣二府的方向看了一眼,又若无其事的回去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