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页

林如海谦道:“后来小女说起此事,也是心有余悸。只是当时情势所迫,小女强行尝试,犬子因此大难不死,也是柳家所传急救手段高明。”林如海这话也说得十分真诚,因为他压根不知道黛玉在后世将这些急救手段练得极是纯熟,也不知道黛玉的急救法并非来自柳家,而是学自后世军营。小小女童看过书就能救人,可不就是书上记述的技法高明么。

不管是否因机缘巧合,柳炳留下的书救了林佑一命,林如海赠书的行为于柳行而言,都是大恩大德。柳行不是不懂感恩的人,当即表示会将书抄一份,赠与林家,以后但凡林家有差遣,自己也定当尽力。

至于眼前,柳行表示自己日后每日皆会去一趟林家,替贾夫人诊病,对贾夫人的病虽无十分把握,但是自己必定竭尽所能。

柳行在扬州名医中算十分年轻的,之所以能在这个年岁积攒下如此名声和威望,除了医术高明外,医德也是极高。他给贾敏诊病,并未藏私,但是他既是一方名医,面对的便是万千病人,自不会将所有心思花在琢磨贾敏的病上。

现在受了林家这样大的恩惠,柳行承诺每日替贾敏问诊一次。这问诊是次要的,每日跟进贾敏的病势发展,柳行也必然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在琢磨贾敏的病上。这于林家而言,无疑是天大好事,也是黛玉想要的结果。

从医馆回来,还未到晚膳时间,林如海父女到了书房坐了,林如海才问:“这样的奇书,玉儿不觉得就这样赠出去可惜么?”

黛玉笑:“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何乐而不为?”若非柳行上次给林佑诊病,冒着卷入官家是非的风险也要提醒林如海一二句,黛玉对赠书的收益也没那么有把握。但是上次,黛玉已经看到了柳行的人品,对于品性好的人不必吝啬。

第11章 我赠的是书,也不是……

‘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出自《诗经·木瓜》,乃是诗经中广为传颂的名篇之一,许多书香世家的子弟确然五六岁就会背了。但当真要做到其中那份豁达,别说六岁女童,就是饱经世事的成人,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黛玉不但做了,而且做得那么坦荡,没让人瞧出她有丝毫功利或不舍,总让人觉得不真实。林如海自己三岁启蒙,年方弱冠中探花郎,论资质悟性,林如海自是极高,论早慧,林如海也不让他人。但是是林如海自忖和爱女相比,自己不如多矣。这便是天赋。

不过这样出色的女子,不也是自己的女儿么?林如海一笑:“与人结交如沙中淘金,并非以木瓜相赠就能得到琼琚相报。但若以算计相赠,却是定得不到真诚相报的。玉儿坦荡,是好事。”

坦荡是好事。这道理,黛玉上辈子就明白了。荣国府汲汲营营,流于算计小道,不就最终风流云散了么?

黛玉极认真的点头道:“玉儿记下了,谢父亲教诲。”

林家父女赠书之后,柳行果然每日在林如海落衙之后都会来一趟林家。贾敏毕竟是官太太,又出身国公府,虽是每次诊病必有儿女仆役在场,但是林家除了夫妻两个便只有极年幼的一子一女两个小主子。这柳郎中生得可不是一般的俊美,若是每日皆往林家往来,不知道被人编排出什么来。

柳行是个周到人,既然得了林家的恩惠,便将许多事一并想周全了。每日林如海落衙之后柳行再来,自然编排不到贾敏什么。

初病倒的时候,贾敏也是忧心忡忡。一双儿女这样小,自己且得熬十几年才能看着儿女嫁娶,至少这两桩大事定了,自己才能走得安心吧。不然万一林如海续了弦,也不知道续室怎么待一双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