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没想到,姻缘竟是在这里呢。
当然了,若说有什么不妥的,那就是于成才的年纪比姚锦玉大了七岁,不过媒人也说了,男人大一点也不错,这样才更知道疼人。
姚家也觉得很有道理。
再者,对方可是市里来的采购员,这一点就足够姚家心动了。
姚锦玉对于成才的印象也不错,因此,双方正式相看了一次,都没什么意见,婚事很快就定下。
因于成才的年纪不小了,着急成家,不过三个月,两人便结婚了,于成才是海城人,姚锦玉在县城的工作显然不能做了,毕竟夫妻分隔两地可不行,所以,她便把工作给了家里的大嫂,跟着于成才来了海城。
一直到来了海城才知道。
于家压根就没他们以为的那么好,甚至可以说穷的家徒四壁。
原来于家的条件是不错,但就在于成才高中毕业的那年,于父突发脑溢血,送去了医院,人虽然救了回来,除了把家里的钱花的精光,还借了不少的外债不说,人更是瘫痪在床,离不开人,还需要常年吃药维持生命,而且吃的那种药是进口的,很贵,一瓶就要五块钱,一个月要两瓶,也就是十块钱。
当时,于成才是考进钢铁厂不假,但他刚进去,一个月的工资不过十五块,给于父买药,就已经花得差不多,那个时候,于家小妹于青莉还没有结婚,还在读书,于母是家庭主妇,没有工作。先前,她在闲暇之余还能糊火柴盒,补贴一下家用。
但自从于父出了事,瘫痪后,完全离不得人,于母糊火柴盒的工作也不能做了。
那两年,于家的日子过的那叫一个难,说句吃了上顿没下顿都不为过。
而于父也是个能熬的,一熬就是七、八年的时间,期间还不知道多少次进了医院?为此,于母不止一次的在心里埋怨,他拖累了儿子,拖累了家里,与其这样辛苦的活着,还不如死了,一了百了。
不过嘴上虽然是这么抱怨,但该照顾的还是要照顾。
终于,
于小妹定亲这一年,于父熬不下去,走了。
他这一走,不止是于家人松了一口气,就是亲戚朋友也跟着松了一口气,毕竟这几年来,他们可也没少帮衬于家,借给他家钱。
如今没了于父,这还钱也有音儿了。
没了于父,没几个月的时间,于小妹也结婚了,家里只剩下于母和于成才两人,日子总算是松散了些。
不过于母却不觉得轻松,因为儿子于成才已经二十七、八,这终身大事却还没着落,先前于家有于父这个拖累,但凡是个心疼女儿的都不乐意。
如今却不同了。
于父没了,虽说家里还是一穷二白,还有着不少外债,不过日子却有奔头了,再加上这一年于成才在钢铁厂也攒够了资历,分了一套房子。
一时间上门提亲的还真的有不少。
不过于成才高中毕业,虽然嘴上没说,不过心气却有点高,不然的话,先前即便是于家家穷,只要不挑剔,想要找个媳妇还是能找到的。因而,上门提亲的人虽然多,但于成才到底年岁大了,这说亲的姑娘,条件自然也就一般,故而于成才没一个看的上,不是嫌弃长得不好,就是嫌弃别人没文化。
可是把于母愁的整夜睡不着。
后来,于成才下去采办的时候,自己中意阿锦。
于母本来是有点嫌弃阿锦是农村户口,不过后来见阿锦生的漂亮,又是初中毕业,自己还是纺织厂的正式工,虽说结婚后,这份工作不能要,但如今的工作可以卖了换钱啊!这自身的条件委实不错,说句不中听的,若非是农村户口,这等条件,怕还看不上儿子,这样一想,于母顿觉满意了。
作者有话要说:新故事起航,这算是个家长里短的故事,希望亲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