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宋杰这篇论文的标题,廖宛茵被“源能量子波”这五个字给搞懵了。
“量子”这个现代物理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僡囯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
普朗克在研究物体热辐射的规律时发现,只有假定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是按份进行的,计算的结果才能和试验结果相符。
而后人的研究表明,不但能量表现出这种不连续的分离化性质,其他物理量诸如角动量、自旋、电荷等也都表现出这种不连续的量子化现象。
由普朗克等人针对量子化现象的研究,主要描写微观物理世界的物理理论,由此诞生了量子力学。
根据现代物理学解释量子具有的“波粒二象性”,人类肉眼能够看到的和看不到的一切物质都在震动着,不同的物质拥有不同的震动频率,將物质在原有的频率加载上去一种微观世界看不到的能量波频,就是“量子能量波”。
但是作为一个量子物理专家,廖宛茵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源能量子波”这个概念,至于这种“源能量子波的谐振”,就更是闻所未闻……难怪周凯荣教授都说“看不太懂”了。
“所有理论和实验都证实了,当测量一个电子自旋的时候,它只能取两个值中的一个,+h/4π或–h/4π(h为普朗克常数),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这个电子在被测量时是顺时针旋转还是逆时针旋转。未被测量时,该电子自旋状态処于这两种态的叠加态……但如果我们假设这个电子是存在自主意识的,该电子正自旋与负自旋的‘概率’,就应该是可控的!”
当廖宛茵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脑子里突然闪过一道灵光——薛定谔的猫被打死了!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奥迪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1935年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量子力学的现状》。
在论文中薛定谔描述了那个常被视为恶梦的猫实验。
根据戈本哈根学派的理论,在没有测量之前,一个粒子的状态模糊不清,処于各种可能性的混合叠加,只有对其进行测量时,这个粒子才会“随机的选择”一种状态出现。
于是,薛定谔用一个看似非常荒谬的假设实验,揶揄这种“概率选择”的理论。
在一个密闭的箱子里放上一只猫,通过“检测器-锤子-毐药瓶”这条因果链,將铀原子的“衰变-未衰变叠加态”与猫的“死-活叠加态”联系起来。
量子力学的微观不确定性被这只猫变的有些荒谬——猫要么死了,要么活着,两者必居其一,不可能同时既死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