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aa的分级制度,好莱坞电影业对于情节的设定主要依靠自律,但若电影情节中含有对现实中的人或实体的攻讦、影射,就可能遭到对方的法律诉讼,而情节中如果有对某国现任领导人指名道姓的影射,如刺杀等设计,则可能被认为带有恐怖主义倾向。
正因如此,好莱坞电影中尽管连本国总统也敢“刺杀”,但通常这些被“刺杀”的目标都是虚拟人物。
基于此,《采访》中对刺杀对象的指名道姓,在遭到当事人公开表示不满后仍执意排期上档,都不免让人觉得是种“双重标准”——北韩如今是联合国正式会员国,金三胖是其法定领导人,对其进行“影射人身攻击”被许可,显然奉行了另一种标准。
特别是,现在和未来朝鲜都很难为好莱坞娱乐片提供任何票房收益,这也让这种“双重标准”执行得更理直气壮:当年卓别林拍《大独裁者》曾被迫更改片名,而米高梅的《赤色黎明》1984年首拍“反派”是苏联,2011年重拍后上映前匆匆改成北韩,重要考量之一就是不想因这些“小事”得罪当事国的影迷,影响票房,而这种担心在北韩身上几乎不存在。
比如,如今谁敢想任何好莱坞片商敢拿大洋对岸的领导人指名道姓的开玩笑么?
第八百八十四章 黑客入侵
“北韩是敌人”在美国社会仍是种“政治正确”,即便传统上左翼势力庞大的电影界也不例外,而北韩当局的抗议,也会成美国某些制片人乐于将这个设定送上院线的动力——更别说,对一部商业娱乐片而言,这样的风波是最廉价的宣传促销手段。
“敌对国的一切都是坏的”这种意识形态和宣传方式也并非美国独有,在太平洋对岸,某种神剧热播的前提就是两国之间的民族仇恨,北韩电影中也不缺乏“美国角色”,这些人物必然都是反派。
按照杜克和华纳兄弟的计划,接下来该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黑客闹剧”,进一步扩大《采访》的舆论影响力。
然而,事情总是会有出人意料的发展。
太阳沉入了海底,飘荡而来的海风少了点湿热,多了些清爽的凉意,解除了马里布海边的烦闷,偶尔从游艇上方飞过的海鸥,还会发出几声欢快的鸣叫,只是当甲板的灯打开,将四方照射的通透的时候,这些鸟儿忙不迭的赶紧飞走。
近四百英尺的公爵号游艇缓缓驶离码头,稍稍远离了海岸线,几辆狗仔乘坐的快艇从外围经过,却不敢过分靠近,只能用手中带着长焦镜头的相机,对准游艇那边不断按下快门,然后失望的离开。
“该死的镭射反拍摄装置!”
这是狗仔们的怨念,却没有什么办法,那艘游艇的主人足够有钱,可以安装任何最先进的设备;游艇的主人还拥有权势,他们不敢过分靠近……
那个导演和善的形象似乎还停留在昨天,但过往这些年发生的那些事情,在不断提醒着狗仔,如果惹火了游艇的主人,后果会有多严重,会有多可怕。
没错,北美是一个自由之地,他们拥有自由采访和拍摄的权力,但这些狗仔清楚,自由永远都有着双重标准,如果他们坚持这种自由,很可能会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