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页

据美国电影协会的报告,2010年好莱坞电影公司每部电影的平均广告费用已经高达3500万美元,电视广告、报纸杂志、广告牌和互联网等都成为好莱坞电影的宣传阵地。

制片费用是好莱坞电影的另一大支出,这笔费用通常被分为线下成本(主要指给技术人员支付的报酬及制作所需的后勤、器材和维修费用)和线上成本(主要指向影片的管理人员及创造性工作人员所支付的报酬,包括制片人、编剧、导演和演员等)。

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两部影片当中,导演大卫·耶茨和主要演员都是以“预付款+票房盈利分成”的形式获得报酬的,每人可以先获得一笔数额不菲的预付款,后续再按照影片票房的盈利情况获得分成。

以导演大卫·耶茨为例,作为导演,他可以获得1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并从影片盈利的部分获得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八的分成,分成比例的高低取决于影片的盈利水平,就跟杜克的合约一样,他签下的也是一份阶梯式的分成合约。

不同的是,杜克的合约涉及的是影片的全部收入,大卫·耶茨仅仅是票房盈利分成。

此外,当影片达到盈亏平衡点时,大卫·耶茨还可获得50万美元的奖励,这种核心主创人员阶梯式的收入分成方式已成为好莱坞大片的惯例,因其一方面可以鼓励主创人员更倾心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过高的前期投入。

不过,哈利波特工作室与他们签订这样的合约,更多不是为了避免过高的前期投入。

除去这些外,还有一部分也会被计算到影片的总成本当中,那就是工会红利。

根据制作人联盟与好莱坞各大公会组织达成的协议,片方每一次利用电影作品并从中取得收入后需向演员工会、导演工会、编剧工会等相关协会等支付一定的费用和分成。

这不仅仅是票房方面,还包括影片的重映、电视播放等所有的收入。

在好莱坞历史上,起初普通的电影工作者是不能从电影的后续收入中取得分成的,尽管到了1950年代之后,电影在电视上的重映已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好莱坞能有如此的局面,演员以及其他行业的人员都要感谢一个人,当时任演员工会主席的罗纳德·里根的带领下,好莱坞的演员们获得了从电影重映中分享收入的权利,并进而扩展到了别的工会。

在此后的岁月里,随着新兴发行渠道的不断涌现,周边红利也一再成为工会组织与代表好莱坞大制片厂利益的制作人联盟之间争议的焦点,为了提高红利的比例,好莱坞工会甚至不惜多次发动罢工行动。

比如著名的2008年编剧大罢工。

如今世界各个地区与好莱坞发行商之间签订的合约都有所差异,不过总得来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两部影片产生的24亿美元的总票房当中,作为发行商的华纳兄弟能分到大概8亿美元左右。

这当然不是《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两部影片的全部收入,只是很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