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重力,也就是这个镜头棘手的地方,不只是表现零重力是棘手,长镜头本来就难,零重力也是,把他们两个加在一起,不对,他们不是加在一起,他们是相乘,事情就难上加难。
杜克和约翰·施瓦兹曼为此做过大量的讨论和试验。
这些镜头实拍时摄影机的运动还要被动作捕捉系统记录下来,以便与cg场景相匹配。杜克希望摄影机的运动尽可能自然流畅,因此相比一帧帧做关键帧动画,他选择了在小型动作捕捉棚中使用虚拟摄影机系统,约翰·施瓦兹曼和他的四个摄影助理可以拿着这个小支架四处走动,控制摄影机参数和构图,然后对录制的轨迹做一些修改,使其更像是在零重力下拍摄的。
与以往不同,杜克相信长镜头能很好的把观众代入到影片当中,长镜头的关键在于身临其境,对于这样一部特殊的影片来说,能使整个画面变得更逼真、更贴切、更直白。
剪辑点越少,观众跟角色之间的互动就越多,好比观众在实时的观看角色所经历的一切。
前几天讨论的时候,杜克想要尝试更多的摄影机运动轨迹,但约翰·施瓦兹曼和参与讨论的麦克·道森都建议他不要这么做。
按照杜克的计划,开场的镜头结束时是女主角飘向广袤的太空,当她开始往远处飘的时候我,不需要设定剪辑点,摄影机可以在同一个镜头中跟着她运动,这样一来开场的两个镜头就可以合为一个镜头。
不过约翰·施瓦兹曼和麦克·道森都不建议这么做,他们认为当女主角飘出去的时候是最佳剪辑点,如果这是一本书的一章,这应该是这章的最后一句话。
镜头加长也就意味着拍摄难度以几何倍数增加,他们很轻易就说服了杜克,而且只用了一个理由——时间不允许!
是的,时间确实不允许,这部影片的制作周期本来就异常紧张,杜克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而且他也不是那种偏执的人,无论长镜头还是剪辑,都要适合一部影片当时的实际状况,剧情本身跟摄影、声音、表演和色彩是等同的,他们都是一种电影制作工具,所以导演要服务的是电影,而不是故事。
还有一个难点在于,要让这个长镜头夺人眼球。
拍片的目的可不是要观众死寂般的坐在那里,不是要让他们坐在那儿等着某个人飘上来然后拍个特写。
一个长镜头就像一支芭蕾,要处理的一秒种都不能让人觉得乏味。
导演事用摄影机来讲故事的,从头到尾都是,不管是从环境的大远景到对话镜头再到单个镜头再到动作镜头再到另个大远景镜头,都是在用镜头说话的,如果要在一个镜头里把东西都讲完的话,那么必须要想出办法,能把这些所有的类型都囊括其中。
在耗时耗力的准备中,视觉预览得到了杜克的认同,模拟打光也搞定了,整个特效团队还会再做一次技术上的视觉预览,协助杜克来决定每个镜头怎么拍,决定预览上的那些画面该如何在机械设备和灯箱上拍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