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杜克不怎么关注媒体对自己的评价,类似他这种商业导演在专业媒体口中,也不会有什么好的评语,但今天不同,这是一场舆论战的开始!
“有着一副颀长健硕身材的杜克·罗森伯格,举手投足都透着无所畏惧的势头,就连话语间也传递出主人果敢的讯号,本报记者在圣塔莫尼卡的工作室里见到了这位好莱坞导演。你完全可以把杜克·罗森伯格想象成是一位永不服输的斗士,就像是在马德里的赛场上称雄的一头斗牛,在取悦观众的娱乐业中堪称善于制造破坏的艺术家……”
“当我们的话题来到制作成本高达一亿美元的《独立日》时,现年才二十四岁的杜克将自己所承受的压力付之一笑——在电影界这个行当里当导演要想混出个好名声,那就必须是压力和肾上腺素都要旺盛才行——这是他的原话。”
“当谈到为什么要拍摄《独立日》时,他如此回答——我只是想愉悦大众,为观众带来最简单最纯粹的快乐。”
“当问到为什么他的电影中总是存在如此多的特效,杜克·罗森伯格做出了意想不到的解释——现在用录像机、在电视台上随处可以看到电影,你凭什么可以吸引大家走进影院,专门来看你的电影?”
“无休止的爆破大场面、震耳欲聋的噪音、险象环生的追逐打斗、对各地坐标性建筑的破坏,再夹杂喜闻乐见的插科打诨,这些都是大批观众喜欢杜克·罗森伯格的电影的原因,他的前两部电影《生死时速》和《勇闯夺命岛》取得了巨大成功,《独立日》也不例外,在周五拿下2245万美元的票房后,这部影片周六又拿下了2429万美元,大卖根本不是问题。”
“然而,影片的专业口碑似乎有些麻烦,记者也专门问及了杜克·罗森伯格对影评人猛烈抨击的看法……”
第一百二十七章 逃避还是碰撞?
圣塔莫尼卡商业广场前,一群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正向着影院走去,其中有个手拿《洛杉矶时报》的人,正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向同伴诉说着娱乐版头版头条的那则采访报道。
“你怎么看待影评人对《独立日》的抨击?”
“纵观电影业近二十年的历史你可以发现,影评人总是喜欢攻击大众喜欢的电影,以此彰显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喜欢攻击那些在电影上大获成功的人,随便吧。”
“这么说,杜克,你不在乎影评人的抨击?”
“为什么要在乎?莎拉小姐,我问你一个问题,北美的职业影评人大概有多少?”
“三百多人吧。”
“那有观影习惯的影迷呢?”
“总有四五千万甚至更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