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人:知识改变命运。
妈耶,终于有人干实事了吗?!
郭瑾瞬间来了精神,忙点进去一转,整个帖子已经盖到几千楼,大体就是讲述了神仙楼主在自己穿越的时代所做的一系列实用变革。郭瑾刷到十九楼的时候,还瞧见几位大佬正声情并茂地争论着我国古代农具的悠久发展史,语义详实、通俗易懂。
郭瑾脑中蓦地灵光一闪。
如今黄巾之乱虽有数年,人民尚可安居一方、自给自足。等到后期董卓进京,群雄割据、战乱纷起,百姓便再无宁日,用《三国志》中的话来说,人们只得“仰食桑葚、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据说两汉时期的巅峰人口是在5000到6000万之间,但到了建安年间,公认的人口数量便只剩战前的十分之一,所谓“千里无鸡鸣、十室有九空”便是如此。
也即是说,若有人能在如今的农耕现状上稍作改良,循序渐进,能让百姓食之有食,便已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了。而农耕改良的第一步,最简单易行、快速高效的,便是这些大佬所激烈讨论的农具问题。但由于这个时期的农桑特征以及耕种习惯她尚不清楚,一切只能等她去地头考察过后再作判断。
既有了主意,郭瑾收藏起那篇帖子,便将无字书合上,倒在一旁的荞麦枕芯上,困意袭来,抱着小册子便沉沉入梦而去。
梦中漆黑如墨,唯一漏出的几分光亮里,立着一道隽秀挺拔的的身影,可当她费尽力气想要凑过去瞧时,却又无论如何都看不清那人的样貌。只依稀记得那人侧身冲自己盈盈浅笑时,那抹笑意,含着自己从未见过的温柔与欢喜。
次日,郭瑾早早起身,未等青童侍奉便已洗漱穿戴完毕。出门时天色尚早,郭瑾打通了思路,心情自然畅快,遂欢喜地立在梅树之下,冲着笼中“咬咬好音”的小鹦鹉,一遍遍地耐心教导。
“笨蛋~笨蛋”
开始时,鹦鹉只端着一副围观弱智的表情,高冷地瞧着郭瑾,直到郭瑾自鞶囊中捡出几粒浆果,鹦鹉的眼睛蓦地雪亮,这才屈尊开口跟着她学会了一个毫无营养的形容词。
郭瑾满意投喂了鹦鹉,这才阔步出门而去。
殊不知身后,白梅掩映下的月牙明窗旁,斜倚着一位青衣如旧的清瘦少年,见郭瑾故意调戏鹦鹉,竟忍不住垂眸轻笑,眼底清波似含着满城春雨,叫人见了不由为之沉迷。
“古时民风当真淳朴”,郭瑾边走边总结道。
就如方才问路,被拦住的大婶不仅善心为她指了方向,还热情洋溢地挽起自己的手臂,邀请她去家中小坐。郭瑾本想着盛情难却,可思及时间宝贵,她还是礼貌拱手,坚定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