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样的拉尔森先生。”比尔紧跟着说道,“现在是所有数据,通过模拟机输入e1的系统服务器,通信通畅且简单,e1只是把这些东西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罢了。而真正的电厂中,采集这些数据需要太多的通信通道了,原先主做热控部分,还能扛得住,现在纳入这么多电气量,在实际使用中真的很难说。”

施罗德立刻反驳道:“ro总线标准绝对可以支持这个级别的数据量。”

“就算ro满足,可恒电将来能做到这个标准么?”

“咳……”拉尔森重重咳了一声,“先生们,我们最好专业一点,讨论可以,但最好不要就同一个问题,展开太多雷同的讨论。”

二人各自哼了一声,不作多言。

张逸夫也是难得看见施罗德傲娇的一面。

评测继续,之后是基本的命令测试,如启停机组,闭合线路,手动调节锅炉参数等,经反复多样的试验,恒电同样做到了零差错。

这样的结果终于让比尔暂时闭上了嘴。

虽然只是简单基础的功能性测试,但在大样本试验中,有如此精准可靠的结果依然令人侧目。虽然珅自同样出色,但当所有人看到他的界面的时候就已经默认这是三菱的系统内核了,很多试验甚至没有重复做多组,单调且乏味。倒是做科电试验的时候有趣一些,因为问题太多了,偶尔还会死机,就当是看笑话还有点意思。

也正是因为科电差劲儿的表现,让大家认为那才是中国自动化的应有水平。

然而e1的表现立刻推翻了这层成见。

次日的测试才是重头戏,自控表现和故障响应才是真正有技术含量的地方。

不依赖任何lc、du一类的东西,纯看系统的宏观表现,正是这次评测的意义所在。其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有必要的话,那些东西都可以引进,四肢可以拼凑在一起,可大脑必须是中国研发的,这样也算是中国自动化踏出了一步。

在排除这些底层控件支持的情况下,北漠要求的标准并不太高,只需要对严重的问题作出基本的响应,报警,毕竟,很多东西都是靠各个子系统来完成的,不能要求主系统面面俱到。

然而恒电还真的面面俱到了,从炉膛自动调节到开关操作,e1都在短时间内给出了正确的响应。一次次令人惊讶的试验中,常江不住进行讲解,实际上e1已经可以在自动化程度上进行设置,在完全自动化和人工手动操作中间有一个比例可以调节,也可以就关键点调节成纯自动或者纯手动。同时他还不忘介绍很多研发中的功能,比如根据煤种和锅炉情况自动配置炉膛调节参数,在生产效率与生产力之间的自由调节等等,这些都会在后续系统中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