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的话张处长,都是工作么。”乔阳听了这话微微舒服一些,“您这样的领导就已经很体谅我们了,大多数领导都是只管下令,只管定工期,如果拖延了,也不管是谁的问题,全都掐着我们骂,有您这句话,这活儿我们就干值了。”

“责任分明么,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咱们干的都是实打实的工作,耍不得花招的。”张逸夫见自己这套路挺受用,继而问道,“华北电建其他几个队伍,也都有咱们这个条件?”

“也不都是,我们一、二两个分公司比较被重点照顾,都是为后续基建工作打好基础么,引进这些设备技术,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儿。不夸张的说,要提前一年,你要装这个92的管道,我们还真不敢这么痛快答应工期。”

“我以为这两年电厂基建工作已经放缓了。”

乔阳笑问道:“呵呵,我明白,都觉得发电能力足够了,后续工作重点应该是着重把电网搞好,对吧?”

“对,把现在联系还比较松散的输电网整合一下。”

“整合是肯定得整合的,但发电厂建设其实也没停,要不我们不会花这么大价钱进这些高精尖的设备。”乔阳绘声绘色地比划道,“根据我们得到的精神,发电建设,数量上可能放缓了,但实际上还是没停,‘上大压小’,这词你听过吧?”

“我想想……”张逸夫感觉上辈子好像是听过的,但那好像是很久远的口号了。

“也不用深想,就是字面意思,上大容量机组,逐渐淘汰小机组。”乔阳进一步解释道,“你是不知道,很多小地方,还在用那种3、5万的小发电机组,损耗大,难管理,不安全,还老停机,哪像这里,都是几十万的大机组。你看国外为什么煤耗那么低?不都是大机组带的,恨不得几个几百万的大电厂撑起一大片区域的用电。”

听他说完,张逸夫也想起了这个口号,确实提过,但在自己上辈子工作的时代,已经进行的差不多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成为了主旋律。

“就是说,电建这边的工作还是很艰巨啊。”

“嗨,真的,这行停不下来,而且也淘汰人,你看,东北那些搞老式苏式电厂的,就是不需要了,揭不开锅也没人管,而本来给他们吃饭的钱……”乔阳苦笑一声,指向了不远处干净规整的德国设备,“已经变成这玩意儿了。”

“没办法,宏观调整啊。”张逸夫不愿就这个话题多扯,道出了自己的疑问,“我们真的需要在现阶段配置这么先进的基建设备么?”

“还是有意义的。”乔阳抬了抬眼镜,“就拿近的说,北漠电厂,酝酿很多年了,这次肯定是要大搞特稿,搞个世界一流水平出来。我们提前熟悉这些高规格的工艺和设备,就是为了将来的超临界机组打下基础的,不能在电建这边掉链子。”

“原来如此。”张逸夫惊道,“那个超临界已经提上议程了?”

“还没,但都知道,北漠必须超临界。现在咱们大的电厂单机规模就已经到了那个临界点了,不超临界,那你就只能往上堆机组了,三五十万一个一个堆,以量取胜,最后的效率,还不如花钱整超临界划算。顺便还能引进技术,培养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