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不公平了吧?”秦海装作郁闷的样子,不过倒也没有强求。他是材料学院的老板,必要的威严还是需要维护的。他可以让傅文彬、王晓晨他们称他为小秦,但如果普通的研究人员也都这样叫,就有些过于随意了。一个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等级划分,一味抹煞这种划分,不利于令行禁止。
对于张娅婷的变化,秦海在内心也是颇有一些感慨。张娅婷也是他亲自引进的学者,他记得从前的张娅婷是比较沉默,多少还有一点点傲气,对人不冷不热,不像是很好相处的样子。可是到材料学院来这两年多时间,她的性格完全发生了变化,变得热情开朗了,否则也不至于在“张教授”和“张姐”这样的称呼上较真。
安河材料学院是按照秦海的意图建立起来的一所科研机构,从一开始,秦海就要求学院必须建立起一种和睦、阳光的科研和生活氛围。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往往也是勾心斗角最厉害的地方,许多科研院所里都有这样的特点。有些领导喜欢职工之间互相争斗,甚至刻意去鼓励这种角斗,因为职工之间斗得越厉害,领导就越容易拉一派斗一派,建立自己的权威。
可秦海不喜欢这样做,他不希望自己花大力气挖来的科研人员把精力消耗在内斗上,他也不需要通过分化瓦解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他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了傅文彬、王晓晨等人,希望他们能够在学院里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现在看来,这种努力已经取得了成效。
第五百零七章 和谐校园
对于张娅婷等人来说,在安河材料学院的这两三年,是他们成年后生活得最为愉快的时光。生活福利比在原单位好得多,实验条件和经费保障也超乎想象,这还只是他们感觉愉快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就是安河材料学院里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
科研单位里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无非围绕着名利二字。单位上的科研经费是有限的,教授、研究员的名额也是有限的,要想混出头,就只能去争。等好不容易把该有的荣誉都争到手了,你手下的助手、学生们也成长起来了,你还得再帮他们去争,否则怎么对得起人家几年如一日地帮你查文献、做实验?
单位对于科研人员采取的是“工分制”管理,有多少文章、多少专利,得过多少奖,都是你的“工分”,对应着你能够得到的待遇。而要想出文章、得专利,没有经费支持是万万不能的,这也就使得学者们不得不把精力都用在这种争夺上。
张娅婷他们这些人,都是早已厌倦了这种争夺的,只是身在局中,总是要不得已而为之。一边要做科研,一边要与管钱的、管事的部门去逢场作戏,让他们时时感到心力交瘁,这就是他们到安河材料学院之前的生活状态。
到了材料学院之后,情况完全不同了。在经费方面,他们不需要去看管理部门的脸色,只要提出来的研究方案可行,学院就会把经费拨付到位,甚至在额度上往往还会超出他们的预期。至于职称,材料学院并不限定名额,达到水平就能够晋升,大家只需要去拼自己的能力,而无须依靠挤掉同事来上位。当然,材料学院评定的职称与国家的职称是不通用的,不过这又如何呢?待遇、福利等等能够得到保障,他们又何苦去争其他的虚名?
秦海经常对大家说,在一个单位内部进行竞争,太没出息,要争就是到国际上去争。傅文彬、王晓晨等人也是积极贯彻秦海的观念,在学院里经常进行开展国际竞争的宣传,不给那些搞小名堂的人以任何机会。领导这样做,下面的职工自然也就会受到影响,大家平时凑在一起谈论的话题,都是如何在国际上打出学院的名气,如何与发达国家的学者一决高低。
在材料学院,最常听到的词汇就是“咱们学院”,在说到这个词汇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
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张娅婷觉得自己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年轻了,原来不太与人交往的她,也开始变得随和起来,同事们对于她的称呼,也就逐渐地从张教授变成了张姐。
秦海听王晓晨说起过这其中的奥妙,因此也就乐呵呵地改了口,称这位半老徐娘为张姐了。
“张姐,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呢,在气敏陶瓷传感器的实用化方面,你们目前的进展如何。”秦海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