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打上门去

“大好头颅,但凡取去。”

“福王,曹运总督,周延儒这些和本官作对的人都没个好下场,你不怕吗?

听本官一句劝,别多管闲事。”

“哼,徐某纵死又何妨,刑部,没有陛下的旨意,你进不了半步,曹大人若要动手,还请尽快,本官翘首以待。”

说完,徐石麟有些感慨地看了一眼身后的刑部衙门,然后坚决的闭上了眼睛。

只听闻,曹鼎蛟脸上的笑意逐渐收敛,高季这些人吓得说不出话来,步子沉重如铁,怎么也迈不开道。

曹鼎蛟已经悄然释放了战场上的杀伐之意,他们这些人如同被猛兽盯上的猎物,一种压迫的感觉敲打在心头。

骤然间,一道声音高呼:

“曹大人手下留人,圣上有旨意。”

事实证明,官府的人总是在事后才会感到,王承恩就如同电视里面那些身怀圣旨,刑场救急的太监一样匆匆赶到,然后快速翻身下马,看着两边对峙的人马,他赶紧走到了中间。

王承恩再怎么说也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相当于宫廷内部的隐相,而且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所以他的话在百官之中也很有分量。

太监权力的高低都是来源于皇上,这是明朝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王承恩便道:

“圣上命奴婢前来调停,咱家倒是想听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曹大人,徐尚书,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非要急头白脸啊?咱家来做这个和事佬,你们倒认可不认可?”

曹鼎蛟手下最精明的董非赶紧开口说道:

“王公公大公无私,下官早有耳闻,有王公公在此主持公道,我家大人一定不会受委屈,一切由王公公裁决,下官和我家大人心服口服。”

曹鼎蛟略微点头,董非则是一脸讨好的表情,王承恩暗中松了一口气,他就怕事情闹到不可调停。

高季这边也是开口说道:

“还请王公公主持公道,我等也是非常信服,还请公公为我家大人评评理呀。”

王承恩想了一下,便道:

“兼听则清,董非,高季,你二人各自描述一下事情的经过,本公公好来评评理。”

董非,高季两个人都是口才非常好的人,二人短短几句话就把事情的来源经过解释的清清楚楚。

王承恩这才明白事情的原委还是出在关押在刑部大牢的周延儒身上,此人实在是无耻居然剽窃他人的诗词。

可背后的舆论也肯定有江南官员的推动,曹鼎蛟想要出气也是正常的,可徐石麟是坚决不允许,这就是两人矛盾的源头了。

王承恩这才缓缓开口说道:

“曹大人,周延儒虽然如此行为令人不齿但罪不致死,您先收起自己的斧头好不好?

其他的事都好说,不要弄出人命来,都好商量,除了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之外还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法?”

众人目光都是看着曹鼎蛟一人,曹鼎蛟这才一本正经的说道:

“无它,本官只需一个赔礼道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本官也是读圣贤书的人,所以这才深深痛恶那些剽窃他人诗句的人。

不求他周延儒如何负荆请罪,给本官奉个茶,磕个头说一句道歉实在是不为过吧?”

曹鼎蛟眼睛眯了起来,深深的批判那些抄袭别人作品的人,这样的人还配活在世上吗?他不知道那些文艺工作者的辛苦吗?

别人辛辛苦苦创造的劳动成果,就这样被你拿去用了?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王承恩冷声说道:“奉个茶,磕个头,陪个礼,并无过分之处,徐大人以为呢?”

徐石麟动摇了一下,喃喃的说道:“应该可以吧。”

曹鼎蛟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其实他还是动用了一点小小的计策,也就是传说中的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话,这是鲁迅真正说过的话:

鲁迅先生曾于一九二七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无声的中国》的演讲中写道: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