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白放弃那么一片可以耕种屯田的富足之地,李定国和大顺军的将领们实在有点不舍了。
所以李定国就安排诸军在这片黄土台地上构筑堡垒,屯田开垦,以为持久之计了。
他本来想得挺好,10万亩田,一亩哪怕产个六七十斤面粉,一年也能有六七百万斤了,足够两万大军食用。
另外,紧挨着这些台地的秦岭山坡上还可以开出许多土地种蕃薯、土豆——这种外来作物也已经流入大顺了!一年总也能有个几百万斤和面粉混合食用,四万大军也可以支撑了。
再从汉中运点粮食过来,关中这边就能维持五万到六万大军,足够可以和吴三桂长期对垒了。
想得是很好,可在实际执行中却出了很大的问题!
李定国毕竟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善于民政,是一代名相,能把民少地寡的蜀汉治理的井井有条。而李定国只是个武将,说是农民起义,其实他根本不会种地——他被张献忠抓去当义子的时候还是个小娃娃,根本不懂农事。
他实际上就是个在张献忠军中长大的武士,和他军中的那般府兵二代差不多,都不会种地……
一个不会种地的李定国带着几万不会种地的府兵二代去终南山脚下的黄土台地上屯田,能屯出什么样就可想而知了——那些台地虽然看着挺富裕,但是要经营起来是很难的,而且那里的富裕多半是因为向汉中这边走私发起来的……
所以李定国的屯田一上来就屯亏了,第一年只打了不到100万斤麦子,去了麦皮只剩下60多万斤。根本供应不了多少军队,所以关中的几万大军就只能依靠从汉中转运和在关中的缴获维持。
第二年,李定国就吸取了教训,从四川征召老农来陕西……结果这些老农都是种水稻的,根本不会在台地上种小麦!
结果又种亏了,只好继续从汉中转运,而且运输量比之前一年多了几倍——因为之前有缴获可以消费,现在没有了。
第三年,李定国总算找对了人,从巩昌一带找来了能种西北梯田的农民,用了正确的方法种地,结果……颗粒无收!
找对了人,用对了方法怎么还颗粒无收?
没错,这就是农业!
李定国他们遇上了旱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