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页

“还有油墨,也是一样。”封四拿出一个小瓷瓶,道:“这便是新调配出的油墨,颜色也是独一无二的。”

封四把油墨搁在纸张上,道:“最新的纸张,加上最新的油墨,再加上原来的水印和印章防伪,小人觉得可保万无一失了。”

李牧把两样东西拿起来看了看,道:“短时间内是如此,但是,这种技术只是难以仿造,并不是仿造不出来,咱们的银票不记名、认票不认人,见票即付银。防伪方面的要求,可比长安票高多了。”

“这不像是认票又认人,有预留的印签、密押,就足以让人无法伪造了。”李牧沉声道:“但我们的银票想要不经银行在民间流通,大部分手段都用不上了,只能在银票印制上下功夫了。”

想要达到李牧说的要求,一个决定性的标志就是,得让普通百姓也能分辨出银票的真假来。

不要小看天下人,大唐疆域辽阔,手艺人太多了,王羲之的兰亭序都能搞个假的出来,何况一张小小的银票?

李牧从来不相信,有什么东西是没法仿造的!

只要这东西是人搞出来的,那就一定有另一个人能做出来。银票的作用,可是货币啊。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一定会有无数人铤而走险,如果分辨不出来,最终损失的还是银行,而且信誉度就没了。

非得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不可!

不让造假高手望而却步,打消造假的念头。相信很快便会有无数假银票流入市面。

老百姓又不能收到每一张银票,就跑到银行去验真假。回头发现收到了兑不了银子的假银票,肯定要气炸了肺。

这种事儿一多,谁还敢在日常买卖中收银票,用银票?银票推行全国的构想,也会夭折。

要是不能掌握发钞权,李牧费这么大的劲,是为了什么啊?

……

李牧询问封四,只是想了解当下的防伪水平,但实际上,他早就做了准备了。

“我这里也有一些准备,你来瞧瞧,看看能不能仿造出来。”李牧嘴上这样说着,但是表情却成竹在胸,说话间从怀中摸出几张白纸,搁在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