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长孙冲犹豫了一下,应了下来。
他把奏折打开,道:“新政第一条,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天下所有土地,皆归朝廷所有,皆归大唐皇帝陛下所有,大唐皇帝陛下拥有最终处置权。”
这是李牧说过,群臣无人有异议。
“新政第二条:废除均田制。改为承包制。土地分为三类,其一,口粮田,无分男女,出生即授田,人均十亩,死后还田,无需缴税,不可买卖。其二,租田。人均最高四十亩,收取所获一成为租,朝廷定价收购两成所获为‘公粮’,剩余可随意支配。租田可转租,需到官府备案,转租后,原租户不再享有租田优惠。其三,承包田。口粮田,租田之外可为承包田,需核定资格。要求一,承包之田只能用于耕种,不可做他用。要求二,承包之田有最低产量,达不到产量者,罚税。连续三年达不到产量者,撤销承包资格。要求三,承包田与赋税田不同,除收取所获成为税赋,朝廷定价收购二成为‘公粮’外,需多缴纳一成税赋,多收一成公粮。”
这一段的信息量就比较大了,长孙冲话音刚落,魏征便提出了质疑:“原来的均田制乃是人均二十亩永业田,口分田八十亩,新政缩减了一半,这是对百姓好么?”
长孙冲显然已经想到了可能出现的质疑,所以丝毫不见慌乱,从容答道:“从前的均田制,乃是在男丁二十岁后,官府才予以授田,之前二十年无着落。并且女子不受田,这样弊端很多,比如若一家没有生出男丁,就意味着这家人没有田地,若是户主死亡,剩下一个孤寡的老妇人和几个女儿,这几个人都面临着无地的窘境。甚至,很多百姓生出女儿来,因为不能分到田地,还要养活她们,而把这些女儿掐死。孤阴不长,孤阳不生,久而久之,男多而女少,如何繁衍后代?”
“而恩师之新政,则极大改善了此类问题。如今经历了隋末大乱,连年的征战,再遇两河水患,民间人口达至低点。若想休养生息,没有人口一切都是空谈。那么,如何才能刺激人口增长呢?恩师给出了解决办法,凡人丁,无论男女,出生即授田,也就是说,只要多生出一个孩子,就有一份田地。虽只有十亩,但也足够口粮,不要忘了,这十亩田是不要任何赋税的。孩子在幼小的时候,是吃不了那么多粮食的,多出来的粮食,则可补贴成年人,富裕家庭。而在孩子长大之后,男丁租田,女子嫁人,也不用担心不够吃穿。”长孙冲说着,忍不住赞叹:“如此善政,也唯有我的恩师才能想出来了!”
魏征又问:“那公粮是怎么回事?所谓一成税赋,又如何裁定?所种作物不同,又怎么说?”
第0718章 对答如流
“这些正是皇产局的工作,诸公请听此条款的附录。”长孙冲耐心解释道:“所谓公粮,是相对税赋来说的。税赋,等于地租。陛下牧养万民,已经给予了每个人不需要缴税的口粮田,保障了每个人的口粮,那么再多出来的田地,自然要缴税,收获的一成,这已经是极低的地租了。我在恩师的授意下,曾亲率皇产局同僚,也就是我的同学们,走访长安城附近的村落,走访得知,民间佃户租地主的地耕种,每年要缴收成的五到七成作为租子。”
魏征皱眉打断道:“休要危言耸听,七成租子,怎么可能?”
长孙冲正色道:“绝非虚言,甚至在场的某些前辈家的地,就是七成租出去的。”他目光一扫,不少人都回避了他的目光,长孙冲笑了笑,道:“在这里就不具体举例了,只说一下结果。以寻常粟米为例,长安城附近的土地,亩均产一百零三斤,佃户一年耕种二十亩地,所得不过六百斤粟米,家中一个劳力,一个妻子,再加上老人和孩子,温饱尚且捉襟见肘,若是有点病、灾、只能等死而束手无策。”
长孙冲看向魏征,也看向李世民,道:“这便是长安城附近,百姓的真实生活。长安城乃是大唐之国都,长安城附近的百姓都如此,其他地方是什么样子,陛下与诸公当能想象得到。”
李世民真的是第一次听说这等事情,皱眉道:“此是常例么?七成?”
长孙冲摇头道:“七成的田地,大部分都是一等良田,索取七成,百姓也能勉强够糊口。均数来说,长安城附近大致是五成半,也就是收获的粮食,要交出去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