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平展展的田野里组成了互不侵犯的相望里社。那时人口不多,大大小小的冲积平原划出的方方正正的井田,足够当时的人口居住耕耘了。
但随着人口的发展,“井田制”变得不再适用。随着原始社会的消亡,进入到了封建社会。君权占据了顶峰,土地就成了君主手中的一项重要资源和争夺目标。为了得到土地,各国厮杀不止。为了赢得战争,各诸侯国的君主,发起了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即:奖励军功。
而后秦朝一统天下,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当初把土地用作奖励军功,是为了赢得战争。现在战争结束了,秦一统天下。土地全都是秦的了,土地的争夺也就告一段落。对于君主来说,土地也不是最重要的资源了,那么,什么变成最重要的资源了呢?
答案是人口,因为土地,得人来种。尤其是秦统一天下之后,发现因为战乱而死了很多男丁,导致无数良田没有人耕种,进而意识到,人丁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自秦之后的几个朝代,无一不对人丁进行了越发严格的管控。他们把田地税赋上面的压力,分担到了人的身上,开始征收“人头税”,从税地,变成了税人。这样的好处在于,对百姓控制的力度加大,但同时也导致了弊端。有土地的人,越发的拥有财力和权势,他们可以依仗这部分的资源,聚拢没有土地的流民,进而形成了门阀。而没有土地的流民,则很难再出头,成为形式意义上的奴隶。所以陈胜吴广在造反的时候,才会喊出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汉朝灭亡,也根源于此。土地私有后,各大门阀对于土地的控制力超过了国家,导致国家空虚,豪强并起,进入混乱的时代。但混乱的时代,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它一定程度打破了旧有的藩篱,让底层的百姓,有了上升的通道。
在汉朝灭亡之后,中国几乎没有过长时间的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之间,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国祚没有超过百年者,这个时期的国家,虽然意识到了土地私有制带来的弊端,但由于君主的权力,极大地受到了门阀的牵制,因此田地制度的改革,一直没能成行。这也是门阀势力最为耀眼的时代,也是五姓七望形成的时代,最为怀念的时代。这个时期的门阀,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拥有了“废立”的能力。其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手中掌握的土地。
而到了隋朝再度一统天下,隋文帝立刻着手做的两件事,便是改革土地制度和抑制门阀势力。他想出的办法,是综合了南北朝时期的政策,而形成的“三位一体”式办法。
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
首先是均田制。田地国有,丁男二十岁以上,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後还田。这样的举措是为了避免瞒报人口现象的发生,如果百姓想得到田地,就要申报,否则没有。这样可以确保户籍制度得到完善,国家会依据授田纪录而向人民征收租庸调,不论贫富,一律缴纳定额的租庸调。这样百姓的压力也不会很大,再就是,户籍制度的完善,也会有助于府兵和徭役的完成,因此称之为“三位一体”。
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但是其隐患也颇大,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这个办法施行到了中唐时期,就已经不奏效了。原因是,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土地的存量,导致百姓无地可分,却仍然要按人头交租庸调,必然会滋生矛盾。
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地方上的门阀和大族,为了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以各种方法,或巧取豪夺,或招募流民入籍等等,剥削普通百姓。导致本来应该是普通百姓的田地,大量流入到了地方豪族手中。而朝廷对于地方管控的力度非常小,均田制因此而破坏。
均田制破坏,三位一体顿时瓦解。分不到田地,百姓自然不愿意申报人口,承担赋税,瞒报现象屡禁不止。户籍制度崩坏,府兵和徭役也无法完成。这也是为何到了晚唐的时候,府兵制度瓦解,朝廷对于军队的管控失效,进入了“节度使”时代的根本原因。节度使在这个时期,已经成为了新的军阀势力,他们掌握土地,能给老百姓一口饭吃,自然就控制了军队。
眼下是初唐,人口由于隋末大乱,骤减了数千万人。在户籍的人口,只有三百多万户,一千二百余万人。这点人口,以大唐目前的土地存量来说,那是怎么都够用的。对土地的兼并,朝廷上下都不怎么在意,而且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这个时期门阀兼并土地,对国家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耕种的土地越多,粮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