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4页

王锡爵看完信后,知道这是林延潮焚诏之后,自己与天子对林延潮还未有发落前,这些在野大臣即立即纷纷上疏来保。

这说明什么?不是早就联系好的,而是全凭公心。

还有一些信件也必然还在路上,其中一信最令王锡爵动容。

此来信之人并非与他有多少交情,只是他与申时行的同年而已,当然他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林延潮的老师,刚刚被起复为浙江按察司金衢道副使的林烃。

林烃品行高洁,为时论所重,这一次也是言辞诚恳,甚至有些谦卑地为他的学生林延潮于向王锡爵求情。

在此王锡爵不由感叹林延潮真有几位好老师啊。

第1308章 提条件?

王锡爵看到林烃的来信也是思绪万千。

王锡爵与林烃不过是平水之交的,每次相见匆匆一面,不过对方身上那份醇醇君子之风已是令他印象深刻。

但他印象最深的却是隆庆五年时,他因触怒时相高拱,而被贬至南京翰林院时路经太平府。

当时林烃正为当地知府,太平府原有规定,每年可从芜湖关上缴千余金为“郡守费”,但林烃却没有收,并取消了这个旧例,此事当地百姓都是有口皆碑。

同样清廉为官的王锡爵到当地听闻此事对此也极为欣赏,于是他路过太平府时投书于林烃,林烃也是以书答之,二人都没有以未曾相见则责怪彼此,颇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而现在王锡爵见林烃在信中言辞恳切,刚风闻林延潮焚诏的消息即从浙江寄到了京师。

为众人负薪者,不可使其扼于风雪。

为天下开路者,不可使其困于荆棘。

林烃信里这两句话令王锡爵印象深刻,反复地念起来,多年以后他才得知这一句话乃林烃听自林延潮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