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顾先生则觉得此人功名心太重,心底还指望着将来有朝一日申吴县会推举他入阁。”
“但是邹先生早说了,天子不会再允许本朝再有个如张江陵的宰相,故而以林侯官的性子,天子绝不会让他入阁,就算申吴县推举了也是无用。倒不如我等形成舆论,若满朝皆许,天下之人都极力推举,那时纵然是天子也不敢忽视清议。”
乐新炉闻言点点头道:“高,实在是高明。罗大人这么一说,我就都懂了。”
罗大紘道:“是啊,自古为宰相者,多是出自天子所授,少有百官所举。天子所授,又怎么能期望他可以置身于纲常天道之中,约礼天子。故为宰相者必由百官所推,不可由上意所出。”
“而当今之才,若论众望所归,能被百官推举者,唯有林侯官!”
第1204章 谈判交换
万历十九年三月。
申时行第二度上疏请求致仕,天子照旧不允。
然后申时行又第三度请求致仕,天子温旨挽留。
明朝官员辞官,基本上一疏两疏都是作个样子的。
身为二三品大员,你不辞官个几回,天子不挽留你个几疏,说出去都不好意思见人,外面的舆论也会以为你这人是官迷,没有不为三斗米折腰的铮铮傲骨。
所以一般大臣官员辞官,天子挽留到前第三疏,而第三疏开始就是认真的。而申时行上到第三疏,也是已经表明了他坚决的辞官之愿了。
这一刻不说是林延潮等几个心腹,而朝野上下皆知申时行是真的要退了。
这边申时行铁了心的辞官,那边天子却是不肯。
三月正好是申时行一品九年考满,也就是申时行身为一品大员在朝满九年。
天子特加申时行为太傅兼官照旧,不仅给与申时行应得的诰命(追赠三代,夫人诰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