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0页

宋纁笑着道:“天意自古难测,我们为官的也只有尽人事而听天命了,大家都是身不由己啊!”

申时行明白宋纁的言下之意,点点头道:“伯敬你是有德君子,对了,人都到齐了吗?”

“回禀元辅,三品以上京官都到齐了。”

申时行点点头,恢复端坐道:“那就议吧!”

然后由吏部的官员下发稿薄,然后吏部尚书宋纁向申时行道:“这一次礼部尚书出缺,礼部尚书乃大九卿之一,必要选识见老成,身负众望的官员。至于堪任的官员,我打算在原先正推陪推二人外,再上一人请陛下圣裁,不知元辅意下如何?”

“礼部大宗伯之位极为关键,多选些人也是好的。”

宋纁闻言点了点头当即向申时行奉上这一次堪任官员人选。

申时行看去依次是南京吏部侍郎罗万化,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南京吏部尚书孙鑨,南京都御史孙丕扬,前礼部左侍郎林延潮。

宋纁列了五个堪任官员的名字,但如申时行一眼即看出如孙丕扬,孙鑨二人纯粹就是来陪跑的。

因为礼部尚书向来都是由词臣担任,唯有嘉靖年间的席书,万历年间的徐学谟二人才破例出任礼部尚书。这都是特殊情况,一般情况连追赠官员也不会授予礼部尚书之职。

五人之中,罗万化,王弘诲,林延潮才是正儿八经出身翰林的。

罗万化是隆庆二年的状元,先后任国子监祭酒之职,但之前因为国本的事上谏天子,结果天子不纳。罗万化一气之下,恳请外任,天子眼不见心为净,当即让你走人。所以人家刚走,不可能现在就调回来,天子也不可能任命他到北京来任礼部尚书恶心自己。

所以真正能有资格堪任的,就是林延潮,王弘诲。

王弘诲是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是当今文坛大家,从履历上而言没有什么缺点,但也没有什么太突出的。

与林延潮相较……那就不能比了,也没办法比。

申时行有些出乎意料,他抬头看向宋纁当即问道:“伯敬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