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8页

经过几次河段整饬之后,淮中城不管哪个方向上,两百里之内,都没有需要用到纤夫的地方。

以前在淮水以北安置的纤夫,如今主要在淮南带班。

大多数纤夫已经转型成工头,手底下的纤夫成员,也从原先的淮夷、土著,变成了夷虎人或者荆蛮。

之所以用到荆蛮,不是因为荆蛮擅长拉纤,事实正相反,荆蛮非常不适应河岸环境,但还会用到荆蛮做纤夫,是他们在山地非常灵活,有些比较险峻的湍流河段,恰好依山回转,这时候荆蛮纤夫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

如今淮水伯府治下,尽管还没有完整的制度形成,但大体上有着清晰的地区任务分配。

简而言之,整个淮水伯府治下,出现了有序分工。

以往州来国、钟离国、楚国时期的地方自给自足经济,虽然没有被完全破坏,但大体上已经被取代。

比如说蓼城,现在粮田数量就在下降,而桑麻豆麦田大大增加。

淮中城、新蔡、白邑甚至是江阴,都需要大量的黄豆来制作豆制品,比如豆腐、豆干、豆浆之类。

而其中不同城邑,在豆制品的需求上,又各有侧重。

比如说江阴邑,喜好豆腐,原因就是姑苏、延陵、太仓等相邻地区的城邑,喜欢用鱼汤来炖豆腐,豆腐入味之后,口感口味都有惊人的变化。

加上江阴邑水路极为发达,李解之前的建设,使得即便是黑夜通行,效率也不会大打折扣。

大量的“灯塔”、地标、石碑,使得江阴邑的舟船前往虞山、太仓、姑苏,都是有全天候能力的。

这种能力,也就让江阴邑的豆腐,可以在上半夜制作,而下半夜送到几个城邑,天一亮,就能进行供应销售。

从今年开始,江阴邑本地的黄豆产量就锐减,主要种植区就是在江北,也就是江阳地区。

同样在新蔡,新蔡的黄豆种植也在减少,转而是在上蔡、驻马城增加种植面积,这不是蔡美所能决定的,而是由淮水伯府的采购指导。种黄豆进行深加工之后的利润,足够让上蔡、驻马城的“新贵”,轻松地从新蔡采购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