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两国内部的各种考量,那更是复杂到了极点。
所以罢兵是不可能罢兵的,只能继续打烂仗的样子,双方宁肯继续砸本钱下去拉外援,也不可能在今年停止战争。
而越是临近秋收,越是要积累一波力量,蓄力之后,就是发动一场决战!
这光景谁来劝说都不好使,谁拦着谁是敌人。
以至于宋国、曹国明明恶心到不行,但一看苗头不对,索性把一些快要淘汰的武器装备,还有快要过期的陈粮,都通过各自的渠道,卖给了卫国和郑国。
到卫国借兵淮中城的时候,濮水、济水交界处,到处都是各种大大小小的中原形制舟船。
舟船都是满满当当,不是武器就是粮食,甚至还有两国赎买来的炮灰,大量被抓捕过来的戎狄蛮夷。
前线工事的修建,靠得就是压榨奴隶。
期间死了多少“xx之戎”,根本没人去统计,反正白骨磊磊,真要是全抛尸荒野,淤塞济水可能做不到,让濮水堵一下,问题不大。
过了黄池,南来的“商队”从济水东进,过了半天到鞫居,再绕道蒲邑南。
只要到了这里,就能明显地看到战争的痕迹。
大量被毁坏的农田,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本地区的乡村社会,显然已经彻底瓦解,老弱妇孺留在本地苟延残喘,青壮不出意外就是被征发,至于是郑国还是卫国干的,这是一笔烂账,谁也算不清。
反正卫师来了要抢,郑师来也要抢,没一个好东西。
等到受卫国所邀,乔装成商队前往卫国的弓弩手部队途径此地时,有眼力的本地老人,显然看出来这些人不是商队,而是军队。
瑟瑟发抖、惶恐不安的老人,颤颤巍巍地到了队伍前方,然后跪于道旁,用本地方言很是诚恳地说道:“壮士容禀,鄙处屡遭抄掠,村中已是断粮,再无余粮,还望……”
“我乃淮中丈夫,老丈不必惊惧!须知天下有义士,唯我主上,乃天下义士之魁首,是为上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