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页

最轮回[校对版] 王袍 1817 字 2022-10-24

行功之后洛阳便感觉到下丹田之中真气渐渐自下丹田之中充盈整个小腹,气波不停的翻滚涌动,腹内温暖融融。再微微运转,小腹之中便隐隐传来“咕噜”之声不断,势如雷鸣!

洛阳集中了精神,开始准备通关。真气团通过会阴穴进入尾间关,继而过命门关,也就是三关的第一关尾闾关。

真气在命门关下逗留,气波就像浪花拍岸一般,一波一波接着一波,轮翻冲击,洛阳控制的恰到好处,每波都止于命门关所在的第二节腰椎下,决不逾越。待真气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波便一举冲过命门关。

到达第二关夹脊关时,夹脊关较狭长,真气过此关时,就像云霓涌入山中峡谷,云集弥漫,缓缓而过。玉枕关较高,真气要在关下反复集结徘徊,才得以通过。

真气团云集阻隔于玉枕关下,感觉有一个很大的力量将头部向后向下拉扯。这一点洛阳早有预料,便咬紧牙关压制着,只等真气一过,这现象就自然消失了。

洛阳此时真气团受阻于玉枕关下,冲击着关卡,突然感觉一团雾状气体轰然一下冲入脑海,自觉头部刹时膨大如鼓,两只耳朵也变大变长,挣出了好远。一会儿进入脑海的气团收缩变小,似乎化作清凌凉爽的“泉水”,并顺着前额缓缓流下,自觉脑中。清爽异常,前面的膨大感也随之消失。

当真是神清气爽,洛阳心中一喜,只等已然气冲百会了!

这个过程,就如同古人所说之醍醐灌顶,十分舒爽,让人难忘。而此时真气上了百会穴,到达督脉顶端,周天循环也完成了半个圆。

此时洛阳不敢怠慢,真气又百会向下冲开督脉、任脉之间由口、齿、唇形成的空间问隔,是周天运行中最难的关键一步,要突破这一间隔,必须在上丹田集聚足够气量,所以时间也略长一些。若这一间隔不打通,督脉、任脉不能融会贯通,真气就会长久盘旋头部,不得下行。有时会顺势上冲,大有直上云霄之势;有时又随意念下压,颇有泰山压顶之威。不少练到小周天的人至此不知如何是好,以为出了偏差,惊慌失措,甚至胡乱求医调治。

其实这是真气运行规律的正常反应,不必惊慌。因为百会穴位于督脉上端,全身之巅,真气由背部的督脉连冲数关,一路生机勃勃跃上全身巅顶,并且又要从这里在方向上做一百八十度度转弯,向下打通督、任间隔,自然要表现出其非凡的特点。

打个比喻说,就像是一股被堵塞了的洪流一样,一会儿卷起高高的波峰,一会儿又落入深深的浪谷下,上下翻涌,意在冲开阻塞,奔涌向前。

洛阳明白这个道理,不慌不忙,继续安然练功。很快上丹田真气已经越聚越多,不仅充盈脑海,就是眼眶内、鼻咽内、双耳内、上颚和全部上牙齿内也都像是被真气充满。

之后便感到有一个沉甸甸的气团挂在鼻端和上齿间,慢慢下移,然后落入中丹田(膻中穴一带),自此,督脉、任脉之间的口齿间隔被真气跨越,头部的上冲下压感随之消失,同时下颏、下齿内、喉咙、膻中穴内真气充盈,感觉凉丝丝、麻酥酥的……

最后真气由中丹田缓缓地静静地淌入气海,终于完成了小周天循环。

从开始练功到回归气海,真气由无到有,由弱到强,汹涌澎湃,奔腾不息,归来时,给人的感觉是浩浩荡荡,平静祥和。就像一条发源于高山的江河,“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搞而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益增其怒号”,是一番景象;进入平川,回归大海,自是另一番景观。

在洛阳整个通三田、通三关的过程之中,在旁观者而言,看到的就是洛阳安静不动。而在洛阳而言,体味到的却是动,是妙意佳景,是精气神的再造和升华。

洛阳一蹴而就,不禁心中大喜,急忙循着已经打通了的任督二脉又是一个小周天循环,细心感觉阳脉之气与阴脉之气交感融和。洛阳稍加调理,便在上、下丹田之间形成一个类似太极图式的阳气与阴气交揉合抱的真气团,循循运转、流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