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页

郑亲王暗想这道谕旨不太好草拟,心想早上虽赏给了两个举人,可人家靠得是父荫甚至祖荫,并且人家虽是监生但确实有几分真才实学。而韩四有什么,韩四什么也没有,禁不住问:“著赏给举人,一体会试?”

“一体会试就是这么一说,就他肚子里的那点墨水,考十次也考不中!”

“就算只赏给举人也得有个由头,皇上,奴才得仔细斟酌斟酌。”

“跪安吧,回去慢慢斟酌。”

“嗻。”

郑亲王接了个棘手的差事,只能悻悻地躬身告退。

韩秀峰则高兴得无以复加,因为这个恩典是他想都不敢想,甚至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两个娃身上的。想到不管这个举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今后谁也不能更不敢拿他的出身说事,急忙噗通一声跪下:“臣谢皇上隆恩,谢皇上恩赏……”

“别谢了,真要是谢就谢你那个义妹,她不惜名节深入虎穴打探夷情,有功于朝廷,朕却没法儿赏她,只能赏你了。”

第六百五十六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恩赐举人大致可分三种,一种是参加过三次乡试都没能中式的八十岁以上的士子,合例者可请旨赏给举人或举人副榜(副贡);一种是大学士周祖培之子周文龠和吏部尚书翁心存之孙翁曾源那样的荫生。

前者就算获赏举人也不会参加会试,就算参加会试能金榜题名,也因为年事已高做不了官。

后者不但出身书香门第,并且早早地入国子监读书,有的甚至考上了内阁中书,或在国史馆、典籍馆当差,加之其父兄或其祖父位高权重,别人巴结他们还来不及,不会说三道四,更不会瞧不起。

还有一种纯属是因皇上高兴获赏的,比如乾隆爷喜好巡幸,每次出巡见“小民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便龙心大悦,不是减免应征钱粮,就是拨给银两填补地方上因维修行宫所造成的亏空,以示体恤,有时候还赐商人食。

见士子迎銮献赋那就更高兴了,几次下旨分别考试,优者分一二等,一等五人,举人赏给内阁中书,照例挨次补用;贡生、生员赏给举人,准一体会试;获二等者四人,各赏缎一匹,这就仿佛额外开了“恩科”。

乾隆爷可以这么做,不等于今上也可以。

郑亲王端华不想因为这点事引起轩然大波,又实在想不出个好办法,干脆跟往常一样把这棘手的差事交给同父异母的弟弟肃顺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