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溪瞄了李鐩一眼:“时器兄何出此言?”
李鐩笑道:“看看,今天叔厚名义上是问大家的意思,其实不过是要听听你的意见,谨小慎微啊!”
沈溪微微摇头:“无论我等怎么看陛下的举措,这会儿也不该直接把我推出来,不能一点余地都不留……其实最好是怎么想怎么跟陛下上奏,自陛下登基以来,遭遇到的劝谏奏疏少了么?”
“今时不同往日。”
李鐩感慨地道,“陛下现在文治武功都有建树,以前觉得陛下胡闹,但现在看看……或许是偏见……幸好有你,朝廷无论怎么变,都乱不了。”
李鐩好像是在褒奖沈溪,也似在贬损。
沈溪并不在意李鐩怎么说,因为他知道李鐩这人心眼不坏,基本是就事论事。
沈溪道:“若真有番邦犯边,陛下忍不了,出兵也就出了,适可而止,我等不必太过担忧。这些年草原上连番征战,青壮尽失,再想威胁大明安危已不可能……经历此事后,或许陛下索然无味,会自行回京师。”
李鐩明白过来,点头道:“还是要让陛下吃点甜头,尝过了,也就不再寻思是什么滋味。这话有理啊。”
第二六六五章 等候支持
备战如火如荼进行。
从宣府到京城,从宣大总督衙门到京城户部、兵部,都在为这件事奔波,只有沈溪对此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这次备战,朱厚照明着不想接受沈溪的帮助,但暗地里他却希望能得到沈溪的指点,甚至不时去问是否有沈溪的单独上奏,一旦有吏部上奏还会详细问询一下是否有沈溪对此番出兵的见解。
到了六月底,备战仍旧没结束,出兵与否仍是未知数,倒是把朝中文武折腾得不轻。
李鐩领衔工部,本来为这次备战只负责军械制造方面的工作,但大明过去几年制造了很多火器,暂时不缺,而且根据最新的军改措施,九边的军械制造下放到了地方,不再归工部负责。
但因备战,工部不得不在京城及周边地区开设很多工坊,王恭厂也比往日热闹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