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惭愧一笑,但他兀自在嘀咕:“说的太过玄乎,也未必可信呐……即便能料准鞑子的动向,也未必能猜度刘尚书的意图,再者前往京师也不止居庸关一条路,或许兵马直接从蔚州往紫荆关呢?”
他本来就是为了抱怨,说得难免大声了一些。
沈溪道:“张公公质疑的好,那本官就跟你说道说道,为什么刘尚书会派骑兵走居庸关一线。”
“按照本官的预料,刘尚书的中军主力抵达宣府一线时,南线的紫荆关已然失守,京城危殆,而宣府周边又有鞑靼国师亦思马因的兵马,此刻刘尚书所部步兵无法前进,必须以骑兵增援……那张公公觉得,刘尚书派出的骑兵,是会走鞑紫荆关,还是走居庸关?”
张永没多少军事头脑,他琢磨了一下,问道:“有何区别?”
胡嵩跃道:“刘公公,当然有区别,那时候紫荆关失守,道路不通,反倒是居庸关还在我大明控制之下,兵马回援京师,当然走居庸关!”
张永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
沈溪道:“这也要看刘尚书对本官有几分信任……本官当初分析战局的文书,老早便送到刘尚书手中,但刘尚书一意孤行领兵西进,如今撤兵回援,他若信我可坚守土木堡,必会调度兵马往土木堡来增援,那时候我便可以顺理成章将三边兵马收到麾下,领兵回援居庸关,诸位意下如何?”
在场几名大明将领皆面面相觑。
昨天晚上还是在土木堡内等死的炮灰,才一夜工夫,就可能要充当大明的救世主,想想都让他们心潮澎湃。
第一一九七章 突然变轻松
昨日还困守孤城当炮灰,哪里会想到转眼自己就有可能会成为大明功臣,不但胡嵩跃等将领心潮澎湃,神往不已,连张永这会儿心情也很激动。
张永忙不迭地出言阿谀奉承:“沈大人,您既然说没问题,那自然便是没问题,我信得过你!”
刘序用鄙夷的目光打量张永……刚才还一根筋似地跟沈溪挑刺,这会儿就说没问题,在他看来这老太监也太没原则了。他却不知,张永这样的太监,做人根本就没有底线,他的逻辑是先得保住一条命,接下来才轮到发财,如果还能风光显摆一下,那自然最好不过。
至于之前跟沈溪斗气,张永纯属为保住自己那条命,如果沈溪说的、做的能帮助他达成目的,那他可以反过头把沈溪当祖宗供着。
胡嵩跃道:“沈大人,三边兵马乃刘尚书亲自统领,领兵者……或许是刘尚书本人,如何能确定刘尚书会答应您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