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升摆了摆手:“于乔,你切勿着急,时雍不过是为国举贤。”
“举贤?沈溪小儿有才,孰人不知熟人不晓,还用得着他举荐?他这是怕自己在西北不能胜任领兵之事,便让沈溪小儿替他担责,你问问他,他就没有丝毫私心?”
谢迁很生气,你刘大夏自己没本事平鞑靼,就让我孙女婿去,你要么就别接这差事,接了就自己上,害别人算什么本事?
刘大夏道:“我承认,的确是有私心!”
马文升板着脸:“时雍,这就是你的不是,别跟于乔置气,他不过是一时气话。”
“于乔说的没错,的确是我向陛下举荐沈溪,并获得陛下的认可和赞同,但以沈溪小小年岁,出任延绥巡抚,总算未委屈他,于乔不否认吧?”刘大夏打量谢迁,问道。
这一点谢迁自然无法反驳。
沈溪如今不过十七岁,翰林一脉的官再清贵,手头没有实权,别人只是议论一下,不会有太大非议。
可放到整个大明官场体系就不同了。
沈溪小小年岁便成为三省督抚,就算挂的是正三品右副都御史而非右都御史官衔,别人也是议论不断!
这可是十七岁的封疆大吏,怎么都该找个有威望和资历的人去,如何轮也轮不到沈溪头上。
在举荐沈溪这件事上,刘大夏已算顶着巨大的压力,直到年前沈溪在东南平息匪寇中取得了一些成绩,非议声才减弱。
现在让沈溪到西北担任延绥巡抚,等于是官位再升,基本要挂正二品的官衔,刘大夏如此举荐,又顶着满朝的压力,这其实是刘大夏对沈溪能力的肯定,谢迁不能说刘大夏有功不赏。
“未屈才,却是送他去死。”谢迁厉声道。
刘大夏道:“鞑靼内乱不止,如今正是出兵草原收复河套的绝佳机会,此战若得胜,便可令西北边患彻底根除,沈溪可名垂青史,这是于他有益还是有害?”
谢迁怒视刘大夏,喝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