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践行早了点,毕竟提前十天。
说是践行,其实主要为跟沈溪商议事情……李彻想塞几个人到沈溪身边,“栽培”一二,同时想请沈溪从广东都司下辖卫所中再多征调两千兵马,如此沈溪可以带六千人出征,如此广东都司名下可以拥有最多的军功。
酒宴上,李彻把人逐一介绍给沈溪。
一共四人,没有卫所的指挥使,只有卫指挥同知一人,卫指挥佥事一人,正千户和副千户各一人。
其中二人姓李,看起来是李彻的同族,至于剩下的两个则是李彻的舅子。
对于这种目的性太强的酒宴,沈溪本不屑于参加……我是答应过,以后重用提拔你,可你把同族兄弟和舅子安插到军队中算怎么回事?让我帮你身边人攫取功劳?
沈溪一上来就摆出一副不近人情的臭脸,席间很少说话,除了李彻请他帮忙时说了一句,别的时候沈溪甚至连酒杯和筷子都没提起来,让酒宴气氛变得极为尴尬。
李彻看出沈溪对他这次安插人手到军中不赞同,试探着问道:“沈大人若是觉得不便,只管将他们调回原来的卫所便是。”
沈溪摇头:“李将军的人,本官岂有资格随意调动?”
广州右卫指挥佥事李姜连忙表态:“沈大人,我等随军,一定效犬马之劳,沈大人说往东绝不敢往西!”
沈溪腹诽不已。
你们往东往西我不管,就怕你们在节节胜利的时候能听命于我,稍微有不顺就怨天尤人,挫败之时人已经跑得没影了。
大明军队,最精锐的要数边军,这里的边军不是说东南沿海卫所的士兵,而是北方九边重镇的兵马,尤以三边的士兵最为精良,可就算是如此精兵,也只擅长于躲在城垛里看热闹,又或者是在战争时比谁的腿更长、逃得更快。
这可不是沈溪道听途说,而是亲眼所见。三边将士尚且如此不堪,我会轻易听信你们这种表忠诚的鬼话?
沈溪不敢保证与倭寇和海盗交战时没有逃兵,但他要保证自己手底下的将领都听从调遣,关键时候不退缩。
沈溪对荆越等人知根知底,这些人虽然是老兵油子,但还算有点儿血性,关键时刻不会掉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