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义,对你的安排,孤有两个计划,你可以任选一个。”孙策铺开地图,指给太史慈看,亲自为太史慈解说形势。早在一年以前,他就有计划将太史慈调离辽东,以免辽东成为青州系的地盘——太史慈本人也许没兴趣结党,但青州人未必这么想。只有将太史慈调走,辽东的青州系失去核心,才至于危及大局。只是后来出了意外,他不得不暂时搁置。如今辽东平定,有董袭、阎行两个足以应付,正是将太史慈调离辽东的好机会。

他对太史慈有两个安排:一是去凉州,重开西域;一是去交州,打开交州的局面。对太史慈来说,去凉州最好的选择,一是凉州的形势和辽东相似,他容易上手,而交州的地形则与辽东截然不同,他擅长的骑兵战术根本用不上。二是凉州还属于空白地带,没有人能干扰他做事,交州则有吴景、朱治等孙坚留下的老臣,太史慈要想打开局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他的计划中,交州本来不是太史慈的任务,而是他自己的任务,退而求其次,也是沈友或者徐琨的任务,但是他现在走不开,沈友又刚刚在幽州打开局面,不可能扔下唾手可得的战功,徐琨又没立功,不能服人,只好调太史慈前去补缺。

太史慈想了片刻。“臣愿去交州。”

第2380章 知音

孙策没有多说什么。

他也希望太史慈去交州。从目前而言,交州的稻米对他来说格外重要,是不可或缺的补充。从长远而言,东南亚的战略地位也比北方更关键,西征东讨,海路都比陆路要便利,收益更大。

太史慈也熟悉丛林作战,即使他亲征,也未必能做得比太史慈更好。

孙策随即和太史慈商量相应的部署,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调甘宁南下,统领水师,协助太史慈作战。甘宁好战成性,这种人不适合放在国内,容易引起纠纷,向外征伐,开疆拓土,反而是把快刀。这两年,甘宁将运输的任务交给步骘,自己率部在乐浪以南征讨,虽然不经常有消息来,但孙策知道他杀了不少人,靠海的马韩、弁韩被他杀得闻风丧胆,接连遣使请降。

到达建业的使者只是漏网之鱼,绝大部分使者都死在路上了。至于是海盗还是水师,谁也不知道,出了视线之外,甘宁统领的水师和海盗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他们战斗力更强。

三韩太小,派甘宁去南海协助太史慈作战,是给他更大的天地,将来他可以一路杀向太平洋深处。

甘宁很狂,能让他服气的人不多,太史慈是其中之一。

太史慈欣然同意。有了甘宁负责水师,不仅后勤有了保障,还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副手。甘宁独立作战的能力很强,完全可以开辟第二战场,与他形成呼应之势。

部署之二是授权太史慈建立属于自己的军谋团,设军师一人,假军师二人,参军七人,共计十人的编制,这是到目前为止,诸将中编制最多的军师机构,周瑜的军谋团也不过五六人。这是因为交州范围更广,太史慈需要更多的参军来负责相关的事务。

在这十人中,孙策只指定了一名军师和一名假军师,剩余的一名假军师和七名参军由太史慈自选。除甘宁之外,其他副将也由太史慈提名,枢密院进行审核、批准,算是给了太史慈最大的用人自主。

太史慈感激不尽,与孙策详谈了半夜。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辽东的后续事宜,一是交州的处理预案。他在辽东数年,对辽东的情况比谁掌握得都多,原原本本的说来,画的草图有一大摞,负责记录的陆绩、凌统等人手都写酸了。孙策也为他准备了交州的情报,整理成册,由他带回去仔细研究。太史慈和孙策谈的不是细节,而是长期规划,有甘宁统领的水师协助,太史慈雄心万丈,目光不仅仅在交州,更是拓展到整个南海,朱崖更是重中之重。他打算以朱崖为基地,向南、向西三个方向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