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也引了一句孟子的名言。“虽千万人,吾往矣。”

天子激动不已,握着荀彧的手,用力的摇了摇。荀彧觉得天子的手很大,很有力。他抬起头,赫然发现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比他高了,五官有几分先帝的影子,身材却不像先帝那样文弱,匀称健壮,英气勃勃。

天子原本意气昂扬,被荀彧看了一会,却有些羞怯起来。他抽出手,摸摸脸。“令君,怎么了?”

“没什么。”荀彧也回过神来,拍拍天子强壮的手臂,欣慰地笑道:“陛下长大了,是个大丈夫了,堪为吴王之敌。”

天子雀跃不已。“还请令君教我。”

荀彧点点头,略加思索。“既然争的是道,那就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胜要胜得堂堂正正,败也要败得光明磊落。”

“对对对,我也是这么想。”天子连连点头。他眼珠一转,又道:“令君,吴王可能也是这么想。”

“是么?”

“姊姊有家书来,说吴王曾言,他助我西征,就是希望能与我一战。”

荀彧无语。他瞅瞅天子,一声长叹。“你们……还真是命中注定的对手。”

第1888章 经与权

天子引荀彧入殿,促膝而坐。荀彧侃侃而谈,为天子分析当前的形势。

如果承认孙策并非梁冀、何进那样的无知之辈,那他与天子之间最大的分歧其实就是治道之争。简而言之,就是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礼法之争。

孟子、荀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王道,区别在于实现手段。孟子希望王者施仁政,行王道,以德为先,德正则合乎礼。荀子希望王者先行霸道,再行王道,先讲礼,再讲德。

就这两者而言,孟子更理想化,荀子则更务实一些。正因为如此,孟子游说诸王都没能成功,荀子虽然自己没能有实践的机会,但他的两个弟子却分别得到了秦王的赏识,一个从实践上,一个从理论上,为秦王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这也说明,由孟子而荀子是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的,荀子对儒学的发展并非无中生有,而是顺应了形势,既保留了孔孟的仁义为经,又强化了礼法从权,是一种进步,而非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