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觉得郭嘉所言有理。在他印象中,荀衍的确在曹操时代掌过兵,而且位置很重要,守邺城,都督河北军事,还打败过高干。除此之外,他就没什么值得称道的战绩了。弃武从文并不仅仅是颍川人的选择,东汉崇尚儒学,以经取士,对周边游牧民族又采取怀柔政策,征战立功的机会不多,很多将门都选择了治学,即使是凉州三明那样的名将也是卷不离手,更别说文风兴盛的颍川。徐庶一个寒门单家子弟,年轻时候做游侠,杀人复仇,还有张良遗风,成年之后也折节读书,以儒生自居,正是这种社会风气的体现。

“收麦在即,我们需要时间,将麹义挡在颍水以西就行。反正着急的是他们,不是我们。”郭嘉很从容,挥挥手。“我那从父一心想让汝颍系领兵,我们不妨助他一臂之力。汝颍系和冀州系势均力敌,对我们来说是好事。稳住兖州战场,拖住袁绍的主力,沈子正、太史子义的压力也会小一点。等他们得手了,袁绍一慌,说不定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郭嘉摇着羽扇,嘴角挑着得意的笑容。“将军,袁绍一死,天下可就真的大乱了,我们不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袁绍打倒了,却便宜了别人。”他叹息道:“这年头好人少,坏人多啊,都想等着捡便宜,不能不防。”

孙策欣然同意。“既然如此,不如让董袭去临颍,再增兵隐强,扎紧篱笆,免得恶犬入境。”

“不仅如此,还应该派一部分战船进驻黄陵陂,守住汝南门户。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损失越小,我们越能沉得住气,和他们耗到底,等他们露出破绽。”

孙策点头,对诸葛亮和陆议说道:“孔明,伯言,记住祭酒的这句话。不管到什么时候,这都是千金不易之理。纵有雄兵百万,铁骑千群,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一样无济于事。”说到这里,他特地多看了诸葛亮一眼。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因为粮食不济,功败垂成。现在他的命运改变了,希望他不会重蹈覆辙。

诸葛亮被孙策看得莫名其妙,还以为孙策责备他刚才与庞山民说话,却不好分辨,只好低着头,一声不吭。孙策见状,也有点啼笑皆非,只好将此事搁在一边,先让诸葛亮安排人去传董袭,再让他把庞山民身上的颍川太守印绶取来。诸葛亮应了一声,转身出帐去了。

“将军知道庞府君与孔明姊姊的事了?”郭嘉凑到孙策面前,八卦之火在眼中熊熊燃烧。

“略有耳闻。”

第1339章 欲加之罪

太尉掾何逵赶到舞阳。

祭拜完韩馥,麹义受韩馥的长子韩繇之邀,在舞阳城外的庄园小住。韩繇的性格与韩馥差不多,怯懦而没有主见。年轻时风流倜傥,没吃过什么苦,成年后却遇到了祸事,先被朱汉打断了双腿,随后又看着为他遮风挡雨的父亲被袁绍逼得自杀,而且是在溷厕那样的污浊之地,对他来说简直是天崩地裂,惨不堪言。

他想报仇,却没有勇气和实力,只能含羞忍辱,苟且偷生。麹义入颍川,他战战兢兢,寝食不安,生怕麹义伤害他。现在在荀衍的帮助下与麹义和解,又在名义上为韩馥争回了面子,他已经心满意足。他一面与交好的世家联络,筹集粮食,召集人马助阵,一面热情招待麹义等人,不仅每天有美酒佳肴供应,还让家中的侍妾婢女陪寢,就差将自己的妻子也送出去,简直将颍川韩家的尊严丢得精光。

麹义及部下将领连年征战,非常辛苦,这几个月更是衣不解甲,心理、生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刻有机会享受中原世家的奢华生活,他们求之不得,暂时将紧张的战事抛诸脑后。

何逵走进韩家庄园时,麹义正与荀衍在木陂钓鱼。时值春夏之交,木陂边草木繁茂,绿影婆娑,碧空如洗,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微风徐来,水面浮光跃金。几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笛声悠悠,一片田园风光。

麹义没有披甲,只穿了一件越布单衣,头上扎着幅巾,如果不看黝黑的脸,他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武将,倒像是儒生。荀衍手持钓杆,坐在一只胡座上,神情专注地看着水面。听到身后的脚步声,他才站起身,露出热情的笑容,张开双臂迎了下来,用力抱了抱何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