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整正中下怀,说了半天,终于等到袁谭这句话了。依附袁谭不就是为了做官嘛。钜野李家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就是仕途不畅,至今还没有做过县令长一样的官。他立刻报上了一串姓名,详细解说他们的能力。袁谭听得心里发笑,李整说得这么流畅,显然是早就准备好的,这其中只怕水分不少。
袁谭让人记下,却没有立刻录用,声称要与山阳太守袁遗商量一下。李整倒也没有想太多,心满意足地去了。送走了李整,袁谭让人去请袁遗和毛玠来,时间不长,毛玠先来了。袁谭非常客气,亲自起身,降阶相迎,倍加礼遇。
毛玠却不怎么激动。他上堂入座,听袁谭说完事情的经过,又看完那一长串名单,沉思了片刻。“这些人大多小有武勇,能当都尉、军侯之任,真正堪为将校的大概只有两个人。”毛玠在名单上点了点。“一个是李乾的长子李进,一个是李乾的从子李典。尤其是李典,他是李家不多见的读书人,为人忠义,使君若能收为己用,将来可为方面之将。”
袁谭和辛毗交换了一个眼神,很是不解。“孝先既然对他们知之甚悉,为何之前不曾提起?”
毛玠不紧不慢。“之前刺史府人才济济,没有那么多空缺啊。边让被杀在前,满宠被夺在后,接下来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弃官,空缺多了,自然要招揽新人补缺了。”
袁谭很尴尬,顾左右而言他。辛毗不动声色,恍若未闻。
第0985章 进退之间
过了一会儿,袁遗也来了,手里还握着一卷书。作为山阳太守,他对钜野李家的印象很一般。一个爱读书的世家子弟,一个是武断乡曲的豪强,他们之间没什么共同语言,反倒常有冲突。李家一直不能入仕,甚至被逼到济阴郡的乘氏去发展,和袁遗这个太守有一定关系。
袁遗对李进没什么好感,倒是对李典印象还可以。正如毛玠所说,这是李家不多见的读书人。
袁谭参考了毛玠和袁遗的意见,以兖州刺史的身份下令,任命李进为乘氏令,任命李典为刺史府兵曹从事,将兵屯驻钜野。袁遗对此不以为然,但形势紧急,他身为山阳太守,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听袁谭安排。他关心的只有一点:能不能守住昌邑?
此言一出,袁谭很失望。其他人不相信他也就算了,连袁遗都动摇了,实在不应该。
辛毗说道,济北、东平的郡兵正在增援任城,济阴、东郡的郡兵正在增援昌邑,陈留很快就会出兵攻击睢阳,总兵力近七万。孙坚、孙策父子总共不到三万人,加上吕范也不到四万,你说能不能守住昌邑?
袁遗如释重负,拱拱手,起身走了。走了一半,又想起他的书,转身取过,抬头看了看天,将书卷好,仔细地塞在袖子里,藏在胸前,又举起另一只袖子,遮住头顶,匆匆走了。
袁谭这才注意到下雨了,庭院中的地面已经湿了,不禁转头看了一眼辛毗,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雨水增多,对进攻方非常不利,孙策很快就要撤兵了。
辛毗不以为然。“孙策所领大多为江南子弟,这点小雨,他们是不会退的。”
“佐治说得没错,不仅如此,孙策能与士卒同甘苦,部下精练,也比兖州兵更耐苦战。此战过后,我们要有所警醒,最好能组建两三万人的常备兵力,脱离生产,随时备战。郡兵训练不足,对付普通的盗贼还行,对付孙策所领精锐就有点力不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