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贱者多能,高门子弟有见识,却往往眼高手低,不如出身卑贱者通晓实务。
“孙策与众不同,是他特立独行,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他有鬼神之能。只要我们敢于放弃那些繁文缛节,他能做的,我们也能做。杨公、子初及司徒府诸贤为屯田想了那么多办法,难道孙策还比诸位更高明?不过……”荀彧话锋一转。“杨公,正如子初所言,孙策别出蹊径,在南阳主政不到一年时间,南阳军械就成为天下利器。他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人,丹阳屯田迅速取得成果也是有可能的。”
“怎么说?”
荀彧看看杨彪,又看看刘巴。“杨公,司徒府有通晓农学的人才吗?”
杨彪摇摇头,又点了点头,心有灵犀一点通,他已经明白了荀彧的意思。南阳军械为什么能提升那么快,原因就在于黄承彦父女,木学堂、南阳铁官都是他们一手操办的,新纸、四轮马车和抛石机也不例外。术业有专攻,一个专业人才抵得上一群普通人才,如果孙策找到精通农学的人,屯田在短期内取得成功也不是不可能。杨修不是说了吗,祖郎推荐了一个叫鲜于程的人主管屯田事务,这人就是研究农学的。
“人才难得啊,我们如果能找到这样的人就好了。”杨彪叹惜道:“可惜,关中没有第二个赵过。”
荀彧不紧不慢地说道:“就算有第二个赵过也没用,孙策可以支付黄承彦二千石的俸禄,杨公能这么做吗,就不怕有樊迟问稼穑之讥?”
杨彪微怔,目光一闪,在荀彧脸上停留了片刻,忽然笑了起来。“原来你绕了半天,在这儿等着我啊。”
第0732章 义利之辨
荀彧笑着拱拱手,连称不敢。
杨彪抚着胡须,收起笑容。司徒是外朝官,司徒府的大门是敞开的,士子们有意见,随时可以到司徒府求见。他这个司徒大部分时间不是处理公务,而是接待,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司徒府有掾吏六七十人,大多是读书人,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变法在读书人中引起的反应。
长安稳定,建起了工坊,有不少工匠从南阳返乡。这本来是好事,这些工匠有技术,对提高关中工坊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有重大帮助,但他们提出的要求高得离谱,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这其中又以木学堂的匠师最为显著,一个普通的匠师居然要三四百石的收入,相当于一个县长。
读书人苦读数年,又在宫中或者州郡做几年掾吏,才有机会被任命为县令长,前前后后需要十多年时间。一个匠师居然也能拿到这么多钱,而且在官员俸禄都不能按期全额发放的情况下,他们却能按月拿到工钱,这不能不让读书人义愤,尤其是宫中和各府的官员,对此极为不满,怨言很多。
三四百石的收入已经引起这么大的议论,一个通晓农学的人拿二千石的俸禄又会有什么反响?赵过发明代田法,每亩能增产一石,官不过搜粟都尉,千石而已。孙策可以让黄承彦拿二千石的俸禄,长安可以吗?作为变法的主要执行者,司徒杨彪能承受这样的舆论压力吗?
荀彧借孙策说事,把这个问题摆在杨彪面前,自然不是为难杨彪,而是提醒杨彪,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顶不住舆论压力,变法也就无从谈起,只是表面上热闹。
杨彪半天没吭声。他虽然不是党人,但他经历过党议,知道舆论有多少厉害。长安来了那么多读书人,他们都渴望着朝廷给他们安排官职,如果朝廷不安排他们,反倒重视工匠、农夫,整个舆论很快就会转向,党议说不定会重现,他会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他可以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却不能不考虑后果。两次党锢已经击垮了大汉,再来一次,不用袁绍、孙策打,朝廷自己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