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6 章

眼看林玉婵已经找到扫帚开始干活,王全又想起什么,指点:“对了,这地板上油污多,走起来脚滑,你给我想办法擦干净。柜台是上家留下来的,几十年没动了,你给好好擦擦。墙面的霉看到没有?还有货架,这两日闹曱甴,你给清理了吧——你手指头细,伸进给我缝里一个个的掏!”

“太特么苦了……我要去传教……”

扛了大半天的箱子,肩膀都磨出了水泡,又在店面了弯着腰搞卫生搞到天黑,只擦了一半油污的地板。林玉婵全身散架,几乎是爬回宿舍的。

狭小的耳房里,她像具死尸一样趴在通铺上,感觉自己每根骨头上都挂了秤砣,一寸也不能动弹。

花钱买来的妹仔,自然要往死里用。也幸亏她脚大,否则今日腿要断了。

路是自己选的,哭着也要走完。

当然传教也未必有多好。今日听人闲谈,一个刚皈依的中国教徒跑到乡下去宣讲,被人乱棍打死了,凶手被乡贤联名保下,连板子都没挨。

她记得上辈子看过一档综艺节目,让那些自以为“只要努力就能逆天改命”的富豪隐姓埋名,到贫民窟体验穷人的生活。雄心壮志的富翁们很快发现,每天超负荷体力工作之后,大脑完全麻木,只想倒头就睡,哪有心思做什么职业规划、储蓄理财……

现在她也体会到了这种麻木的状态。她原本还在思考“做茶行包身工只是迈出第一步,要想彻底获得自由和温饱,还需要……”

精神恍惚,什么念头都闪不动,只能复读机似的安慰自己:“又多活一天。”

秋兰和小凤携手收工进房,脱了鞋,小凤把林玉婵的那双鞋踢得远远的。

两人嘀嘀咕咕。

“不是说了要把她配人吗?怎么还在这住?”

小凤原本以为来了个无依无靠的大脚妹,可以让自己好好的欺负一下。谁知她把一切命令都当耳旁风,也不帮忙倒夜壶,也不给她洗扎脚布,宛如一个痴呆。小凤就没见过如此不知好歹的姑娘,想跟她动手,无奈小脚伶仃,快走都困难,真打起来也不是她对手。

小凤斜眼看林玉婵的床铺,道:“她不干呀。我听七太太说,老爷在佛山的田庄里有个老长工,卖了一辈子命,上个月为了保护庄稼摔断了腿。七太太心善,许诺要给他配个妹仔传宗接代。房里的那几个舍不得遣走,正好来个新的,配给那长工正好,人家也不嫌弃她的脚——谁知她死活不愿,不知心里怎么想的呢。”

她的声音有点大,秋兰不免尴尬,朝林玉婵的方向瞥了一眼。

但秋兰也忍不住附和小凤,轻声说:“咱们这些做下人的,哪个不是盼着做够了年份,能出去嫁人生仔,好歹有个自己的家。她不乐意,那是一时糊涂,过阵子就会想通……”

小凤恍然大悟:“我听说了。她不知怎么攀上王掌柜,跑到老爷的商铺里扫地……哦不,不是扫地,什么都做!”

瞟一眼林玉婵悬在床板外的脚丫,夸张地表示惊讶:“就她那么大脚板,谁看得上呀!你说,她不安安心心留在府里,非要往商铺那种男人成堆的地方凑,是个什么意思?”

林玉婵本来装睡。她觉得小凤她们裹个小脚,这辈子已经算是残疾,自己一个健康人不妨让着点儿,反正小凤也就是过过嘴瘾,给自己卑微的地位找一点优越感。

但这丫头舌头太长,扰她休息。

她打起精神,翻身起来烧水喝。水滚后,丢一撮茶叶,托腮等着。

她被王全吆来喝去的清理卫生。货架的角落里有不少洒出来的茶叶渣,她捡些干净的,不声不响的据为己有,没一点心理负担。

广东人喜饮茶,从高官到泥腿子都能一天喝几杯。至于干粗活的妹仔,每天只能分几碗刷锅水一般的劣质茶水,用来提神。

而德丰茶行出售的茶叶是上品中的上品,虽然只是陈年旧渣,但也是渣渣中的王者,一时间满屋清香。

秋兰很快闻到了香气,讶异道:“好香的茶!”

林玉婵大大方方:“秋兰姐,你来喝。”

秋兰扭捏了一下,禁不住那香气诱惑,舀了一碗,喝一大口。

“这是洋人才喝得起的茶吧!”

小凤使劲嗅了嗅鼻子,拧着眉毛,喝道:“她又在挑拨离间!秋兰,不许喝!谁知道她在里面放了什么料!——啊,是了,她偷茶叶!她偷老爷家的茶叶!”

林玉婵吹着茶汤,面不改色:“王掌柜赏的。”

反正小凤出不得府,也没机会确认。

林玉婵笑眯眯邀请:“小凤姐,你也来喝点茶?”

小凤一怔,想说“谁要你的破茶”,没说出来。

德丰行的茶叶金贵,妹仔们互相吵架的时候,经常会骂人身价贱,“你才值老爷几两茶?”

这喝上一口,得值一顿饭吧?大脚妹也真财大气粗!

而且说是“王掌柜赏的”。小凤虽然不信,但万一是真的呢,等于她就有靠山了。

两相结合,小凤对这个大脚妹,忽然失去了欺负她的兴趣。

正犹豫,林玉婵又笑道:“你箱子里的吃食太油了,放冷了又腻,喝点茶解腻,别客气。”

小凤没听完半句,雷劈了似的跳起来,心咚咚跳,下意识挡在自己的衣箱前面。

“你……你说什……你点知……”

作者有话要说:郎怀仁(1808年—1878年),法国耶稣会会士,曾任天主教直隶东南代牧区、天主教江南代牧区主教。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在江南地区收养了许多弃婴,并且住持建造了上海佘山天主堂(如今依然存在)。

`

黄鹄号,是中国研制的第一艘蒸汽轮船,于1865年试航成功(本文调整了一下时间线,实际上1863年下水的是模型。1865年才造出来真正的轮船,被报纸报道是1868年的事了)。中国科学家徐寿、华蘅芳等人在观摩了西洋轮船之后(当然就是婵娟号啦),自行设计零件研制出的中国人自己的蒸汽轮船,揭开了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发展的帷幕。

但由于多种原因,这艘船并未正式投入实际使用。并且终因成本过高,使“造船不如买船”之声甚嚣尘上。清政府最终选择从国外购买兵轮,并没有在造船上更进一步。

`

这章也算男主间接出场了呢!(强行感情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