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薛向会不会过来”,实有诛心之效!
薛向不过来,还自罢了,若是薛向真得来了,老爷子何以自处,方才赶走左丘明,这会儿是不是还要撵走薛向呢,因为薛向若来,定然也是为了此事,且一定还是为了薛安远的事儿,毕竟眼前的事儿,十分清楚,军神若退,诚然能补上那个位子的竞争者不少,可军神的军方身份,注定了替补上的那人也来自军方,因为此届内,国战大胜,即便是不酬军功,也断然没有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显然,军方在政治局的席位不会削减!
既然出自军方,薛安远这南征头号功臣,老首长手下大将,入局的可能性就无限大,即使不是头号顺位人,也是有力争夺者。
以安在海对薛向的了解,这家伙定然也窥破此中关键,一旦窥破,必然会认定是天大的机会,焉有不抓住的道理。
而薛向只要起了心思,头一个到来之地,必是松竹斋无疑!
若薛向真来此地,就凭老爷子方才收拾左丘明的情状,即便是再无底线宠溺薛老三,只怕这深深的感情之上,也得扯开一丝裂缝!
毕竟老爷子最重感情,和薛向投缘,很大的成分,亦是因情而聚。
因此,安在海这看似清清淡淡的一问,实则是杀机无数。
当然,用杀机这个词儿形容,难免太过严重。
安在海对薛向,自然不会到这种程度!
说起来,安在海要上这个手段,还是因为紧迫感和心中不平。
紧迫感,是他安某人在安系的接班地位始终难以稳固,这些年,他在吴中虽然干得不错,老爷子也稍有嘉许,可政治地位始终不得寸进,连他看不上眼的左丘明都飞鸟化凤,坐到了中宣部副部长的位子上了,他堂堂安系第一接班人,竟然还在省长的位子上蹉跎。更不提,当初一道下去的许子干,更是由原来的常务副省长,一跃称为闽南省省委书记,许子干珠玉在前,安在海心头焉能平衡。而眼见换届在即,回来这些天,他没少和老爷子渗透,可老爷子的意思似乎还要磨磨自己,安在海自觉都快被磨化了,老爷子这番说词,分明就是极端不信任自己嘛。
而这心中不平,就更好理解了。想当初,薛安远六十大寿时,薛家人举旗,安在海便发了雷霆怒火,觉得新收的小弟叛逃了。当时,安在海便惹得安老爷子震怒,给赶出家门,严令不在吴中干出成绩,不得回归。
虽然事后,有薛向画得一套双木相扶的草图释疑,安在海还是不能完全释怀。只是后来,时日久了,薛家人气象渐成,安在海便慢慢认同了此事。
可这认同,也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这“双木相扶”,得主次分明,大小有别,薛家人得稍逊安家人一筹。
本来,实际情况亦是如此,安在海亦未生出别样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