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这神策门中清军占全城之半,若是有人于通济门发动,郎廷佐又岂能不动?”
盯着余新,朱大咸心知无论如何,他都必须要说服此人派兵攻城,毕竟师弟的兵力委实太少。
“通济门?”
蹙眉盯着朱大咸,余新的眉头微扬。
“你是说,朱明忠是从通济门诈开城门,于那里发动后,然后我趁着神策门上的清军空虚之际攻城?”
若是寻常攻城,这确实是个机会,但是现在……余新沉吟片刻后说道。
“虽说余某主张立即攻城,可若没有大将军命令,余某又岂会调兵出营攻城?再则你可知道,这攻城又岂是说攻便功,且不说其它,但是这营中的攻城器械送到城下,又岂是三两个时辰……”
在余新强调着客观困难时,朱大咸笑着说道。
“将军用兵,在下自然不敢有所微词,但将军可知道,这神策门的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
“正是!”
随后,朱大咸便解释道。
“这神策门是南京城墙十三个内城城门中最不同寻常的一个,相关传说是民间顺口溜一则:‘内十三,外十八,一个门栓朝外插。’而这‘门栓朝外插’的城门指的就是神策门,民间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它特殊的建筑形式。神策门规模较小,城门在里,瓮城在外,瓮城门也不正对着城门,而是开在瓮城的东北角,所以神策门又被称为外瓮城城门。而这并不是它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南京内城的十二城门之中都只有一个门洞,唯神策门设左右两个门洞。洪武年间宰相刘伯温认为,这里为兵家必争之地,必须能攻能守,平时只开一洞门,另一洞门则紧闭。只有在军情紧急、万不得已时再开。”
朱大咸的解释,让余新的眉头猛然一跳,他诧异的看着朱大咸。
“还有一个城门?这,大将军怎么不知道?”
尽管曾在南京读过书,但是郑成功自然无从知晓这种军国机密,自然题解不知道,在翁城之外,会修建另一道“隐门”。这道用砖石彻起来的隐门,看起来和普通的城墙并没有任何区别,但平常门洞里一直都用砖石堵塞,几百年来自然是几乎不为人知。虽这是军事要塞,但由于地处荒僻,少有人烟。城门也是基本闭而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