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如果英国愿意便宜出售,日本也不介意买一点飓风,一部分可以拿来充当高级教练机,一部分还可以转手卖给中国方面赚个差价,现在国共对技术装备需求很迫切,日本置换下来的二流装备基本都卖给了双方(少部分处理给了暹罗),最后英方留了一部分给巴基斯坦国防军外,其余真决定全部拿来对外处理,换取大不列颠本土急需的农产品和其他生活资料。
想法是好的,结果满世界兜售都没几个国家要,欧洲各国不必说,眼瞅着大英帝国被人打得落花流水,宁可买德国货也不买英国货,再说只要稍微懂行一点就知道bf-109比飓风强得多,南美各国、中东土豪也看不上飓风这种过时货,再便宜也不要,最后没办法只能廉价处理给日本,双方谈妥先处理800架,日本用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如橡胶)冲抵。
首批200架实物刚拿到,日本就将其中100架卖给了重庆方面,40架卖给了延安,自己留了60架当教练机,另外又把100多架过时的一式战斗机处理给了鲍斯的印度国民政府和暹罗当局。
向中国卖了装备自然还得连带卖点油,不然这些东西都跑不起来。从长远利益考虑,为更好地搞活出口事业,头脑灵活、生意手段高明的中国派遣军当局不满足于做武器二道贩子,开始做起工业化大生意:
他们从国内、苏联搜罗了一堆中小炼油装置,在上海开办炼化厂,利用从中东(主要是伊朗)进口的原油开始生产,虽说技术水平差、产量低,炼出来的汽柴油标号都偏低,但再低也是货真价实的汽柴油,一部分用于满足派遣军自身需求,一部分向国党出售,规模不大,也就是3-5万吨的销量,解了重庆当局燃眉之急,至于延安反正有玉门油田和苏联提供的炼化厂帮助,对这方面需求反而不大。
本来派遣军对于将武汉和其他地方“卖”给重庆方面是很不满意的,但现在觉得这么搞也不错,打仗不就是为了从中国捞钱?现在中国办工业,一不要关税、二不要地税,赚多少钱都是自己的,产品供不应求,连个像样竞争者都没有,简直是躺着发财。既然做生意就能赚到钱,那为什么还要和中国人打生打死,脑子坏了么?
关东军虽不满意中国派遣军出口油料,但经不住中国派遣军挖苦——你们拿着苏联的油、北桦太的油小日子过得滋润,还把持着中俄贸易通道,我们连从中东进口原油转手加工赚点钱都不行?不让我出口也行,把你们从北桦太拿到的油分我一部分!关东军也只能无语。
炼化厂能办,化工厂、钢铁厂、机械厂能不能办呢?当然也可以,于是江浙一带特别是几个沿江、沿海城市又开始工业化输出进程,并以日本特有的严肃劲和精细劲搞了沿海工业区规划,弄“三通一平”、“招商引资”,建设特别工业贸易区实现军事化管理,正好德、意、法三国也有过剩、过时工业想要输出,便谈妥了一揽子协定,欧洲三国与日本合作搞对华工业输出,欧洲以工业设备、技术出资,但接受日本统一管理——否则日本不肯放欧洲各国进来。
为更好协调这些关系,德意两国才在上海设置办事处,甚至为有效维护自身利益,连盖世太保也派到了上海,于是上海十里洋场的气氛又开始恢复。
第069章 捷号作战(39)
派遣军不但从日本国内和欧洲招商引资,还把当初进攻时炸毁的、打掉的江浙工业设施恢复起来并新建更多工厂,另外又把国内的二手装备、机床、工业设施往中国搬,谁出钱就卖给谁,不分国共,赚到钱的日本资本家再从欧洲进口更好货色更新换代——法国、德国、意大利一堆工业设施可等着输出。
也因为有这层关系在,财阀们觉得虽然军队订货少了点,但其他生意勉强还能维持,暂时不打算和军部闹别扭,再说大本营也留了活口,只要你们仿出来的东西和进口货质量差不多,价格贵点也认了,仿制毕竟也能缩短技术差距。
为笼络人心,参照德国搞石油基金,海军准备搞军功分田的建议,派遣军高层把这些新办企业的股份拿出一部分来给下面分配——军官按级别分配吃肉,大头兵就别想喝汤了,目标群体只限于中国派遣军内部。
现在陆军已开始两极分化:关东军一门心思打仗,整天把装备、编制弄来弄去,抢坦克、抢飞机、抢列车炮,今天小演习,明天大演习,就等着磨刀霍霍对俄国人开火,就差脑门上贴“北进”的条子了;中国派遣军满脑子生意,整天琢磨哪些物资可以倒卖,哪些工业设施可以搬,哪些装备和设备可以出口,哪些地方可以投资办厂,哪些领域可以搞“国际”合作开发,高层哪有心思去管野战部队,整天忙着搞酒会,发展经济、做生意。
整体局势愈发微妙,不但陆海军之间相互“马鹿”不离口,连陆军几个重兵集团也开始互相骂对方“马鹿”。
各重兵集团对海军的态度显然也与以前枪口一致对外大有不同,在堀悌吉“天诛国贼”期间就可以看得出来,南方军因为和海军关系最为密切兼之一并守岛,又有送械中将关系在,人数不过30余万,却是铁杆的海军派,且南方军全是一线精锐,装备也好;印度派遣军实力后来居上,目前拥有70万兵力,不过能打的只有30万,还有40万是陆续组建的治安部队,因地理位置缘故,和海军与德方都眉来眼去,工业建设还没开始,海上贸易却搞得红红火火,自然不会说海军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