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页

杜鲁门大惊失色:“我军飞机这么少了?我记得你们说合众国一年开足马力可造10万架飞机,现在不必援英援苏,这10万架我们全可以自己用,怎么可能不够?”

阿诺德苦笑着列举了一串数据:

“首先,10万架是没有的,现在最多也就是8-9万架,如果剔除-38-39-61等部分落后机型和教练机,整体产量大概7万架以上,这里大概三分之二给了陆军,三分之一给了海军。

其次,决定航空兵规模的从来不是飞机制造量,而是合格飞行员,陆航在参战前现役合格飞行员不过3000余人,珍珠港事变后紧急征召了退役机组和后备役人员,到1942年年底总规模突破1万个机组。从该年开始,我们也遭遇了惊人的损失,对德国战略轰炸损失了将近7000个机组,在加勒比、纽芬兰、百慕大、冰岛、南大西洋等历次战役中又损失至少9000个机组,多次战略空运、驼峰空运中损失了2000个机组,在太平洋前线历次争夺战中损失了6000多个机组,然后因为英国陷落、印度陷落、巴西陷落等损失了不少于2000个机组;在训练、演练、转场等其他过程中损失了1000多个机组……综上所述,总体损失接近28万个机组。

最后,目前陆航分布范围极其广泛。在东海岸,我们拥有大约8000个机组,其中一半以上是战斗机;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拥有4000多个机组,战斗机比例三分之一强;南美准备安排3000个机组;司令部捏着的战略空运2000个机组;纽芬兰、加拿大方向3000个机组;南非方向1000多个机组;澳新一线和太平洋诸岛前线拥5000多个机组,分布在澳新、所罗门群岛、斐济、瓦努阿图、萨摩亚等广大地区;阿留申群岛一线拥有近1000个机组;西海岸和夏威夷我们还有4000个机组,总体31万个机组。兵力使用已到极限,以至于广袤的合众国内陆地区,即落基山脉以西到田纳西河一线,相当于整个西欧这么大的地方居然只有区区不到2000个机组。目前还有另外5000个机组在进行训练,不算这些后备机组,陆航总兵力大约33万个机组。这兵力绝对不算少了,我认为比三国轴心陆航总和都大。”

听到最后一个数字,杜鲁门松了口气,但阿诺德下一句话就让心揪起来。

“估计德国空军拥有2万个机组(实际不到17万),意大利空军拥有5000个机组(实际只有3000出头),日本陆航拥有7000个机组(实际5000多),但他们人数虽少,作战经验却十分丰富,德国在东线维持了庞大的一线部队,天天打仗,有经验的机组大概超过75(实际68),意大利空军和日本陆航差一点,至少也有一半,我们呢……”阿诺德苦笑着报了个数字,“不剔除战略空运,有经验的大概20,剔除战略空运,有实战经验的大约只有15,这怎么办?不是能把飞机飞起来并成功降落就叫飞行员的……”

第082章 轴心的进攻(3)

阿诺德上将的话听上去颇为无奈,但却是高度浓缩和概括,杜鲁门已听到过类似的话。

马歇尔前段时间痛苦地总结道:“虽然德国一直禁枪,美国不禁枪且拥有几十万人次的步枪协会会员,但论陆战水平显然不在一个层次;同样道理,虽然底特律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工业中心,美国汽车产量世界第一,汽车驾驶员规模世界第一,但不等于美国的装甲力量就是世界第一,这不是一回事。单纯从装甲兵素质、坦克性能来看,别说德国,就是俄国也比我们强一点。”

美国战前有几十万人拥有飞行驾照,但大多数都是开慢吞吞的农药机、双翼机,飞行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厮杀本能,通过专业飞行测试虽然更容易些,但不等于就是天生的战士,后者需要在生死考验中顶住压力、发挥水平。像冰岛战役中美国陆航无护航大编队空袭,不是谁都能顶住武装到牙齿的德军战斗机截击这个压力的,只要稍一偏差就会崩溃。

“那海航呢?”

特纳没出声,只微微摇头。

杜鲁门对海航的情况更清楚些,海航困难比陆航还大!前几天特纳为抽几个舰载机机组应对即将成军的埃塞克斯级,都跑到他这里请杜鲁门出面对丘胖子施压拿机组,可见海军窘迫到了何等程度?听特纳的口气,海航凡素质、潜力稍微好一点的苗子,哪怕以前作为陆基飞行员培养的,现在也都让舰载机给劫走了。幸亏一直在休整的太平洋舰队还培养了一批机组,要不然连这120个机组都抽不出来!

不过李海还是顾全大局地开了口:“海航准备向珍珠港转移500架陆基飞机,这是目前竭尽全力挤出来的。”